細胞生理

電子傳遞鏈 細胞代謝 訊息傳遞 細胞凋亡 細胞週期 細胞移行 維生素 抗氧化

活性氧

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黃盟元博士

自從2.7億年前開始,我們的大氣層中因為光合生物開始有了氧分子,然而,亦同時伴隨產生細胞不喜歡的氧衍生物-活性氧 (ROS)。在植物細胞中,ROS會在不同的胞器中,包括葉綠體、粒線體、過氧化體 (peroxisomes)、細胞膜和細胞核中產生。

生物素(Biotin)

生物素(Bioti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黃盟元博士

因為植物性維生素(plant-derived vitamins)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所以許多研究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為它們參與氧化還原作用和作為酶輔因子,所以他們在動物和植物的代謝中是不可缺少的。絕大多數的維生素是人體無法自己製造的化合物,因此需要藉由飲食取得,他們跟人類營養和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在某些情況下,維生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是很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的。

生物素(biotin)是水溶性維生素B群中的一個化合物,又稱為維生素B7或維生素H,它的結構在1942年被確定,在1984年時舉行了第一屆國際生物素會議,這個會議間接顯示了生物素在科學和醫藥上的重要性。生物素的食物來源是肝、腎、大豆粉、蛋黃、穀類和酵母等。在一般情況下,生物素是植物維生素B群中含量最少的,植物中的維生素B群其他維生素含量,在高濃度時,可以在每公克鮮重的植物中發現含有數毫克,但是跟其他維生素B群比起來,生物素的含量顯著地較少,濃度範圍只在奈克/克鮮重(ng/g fresh wt.),但也有一些蔬菜含有較高濃度,例如:芥藍、麥麩、胡桃、香蕉和紅蘿蔔等。生物素在植物器官的根、莖、葉、花、果實當中都可以發現,並且在粒線體中合成,值得一提的是氨基酸代謝,它在生物素的生合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氨基酸是很多維生素生合成所需的前驅物。

反轉錄酵素(Reverse Transcriptase)

反轉錄酵素(Reverse Transcriptase)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助理徐翡曼

在分子生物學中,遺傳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係指去氧核醣核酸(DNA)經轉錄作用(transcription)合成核醣核酸(RNA),再轉譯(translation)成作用分子蛋白質,進而影響生物體的功能。然而在1970年,科學家Howard Temin及David Baltimore發現,在特定的RNA腫瘤病毒如勞氏肉瘤病毒(R-MLV)中,有特殊的反轉錄酵素(reverse transcriptase),能將遺傳信息經由反轉錄作用(reverse transcription),從RNA反轉錄成DNA。同樣的反轉錄作用也陸續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中,如反轉錄跳躍分子(retrotransposon)及端粒體(telomere)的合成。此發現與相關研究在1975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物醫學獎。

反轉錄病毒

反轉錄酵素具有RNA依賴性DNA聚合酶(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的活性,以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為例,其基因體中具有2條正股RNA,在侵入宿主細胞後,反轉錄酵素會以RNA作為模板,反轉錄出單股的互補DNA,進而由DNA依賴性DNA聚合酶(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合成雙股DNA,將病毒的遺傳信息嵌入宿主基因體中,再在宿主細胞內依轉錄及轉譯作用,合成新的病毒蛋白質,最後組出成熟的病毒顆粒。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即為人類後天免疫缺乏病毒HIV,現今許多反傳錄病毒藥物即為反轉錄酵素的抑制劑。由於反轉錄酵素不具有校正(proof reading)的功能,其反轉錄出的DNA較容易發生錯誤,也因此提高了反轉錄病毒的基因突變率。

真核生物

在真核生物中的線性染色體末端具有端粒體(telomere),其功能在於保護染色體末端不在DNA複製時縮短。端粒酶(telomerase)本身為帶有RNA模板的反轉錄酵素,可在DNA末端合成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並加入固定且重複的DNA序列,如人類的端粒體序列為(TTAGGG)n,保護真核細胞的染色體在進行DNA複製時不會急速縮短。另外,真核生物的基因體中帶有反轉錄跳躍基因(retrotransposon),反轉錄酵素會將轉錄出的跳躍基因RNA反轉錄為DNA,再嵌入細胞染色體中,引發染色體的變異。

「抗自由基」保健品有害?

2013年1月9日,中央社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發布新聞稿:「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華森表示,時下流行的防癌超級食物如花椰菜、藍莓,與維他命丸等食品補充劑,無法預防疾病,甚至可能帶來疾病,增加致癌風險。」國內媒體紛紛跟進,不過只是人云亦云,並沒有查證,更沒有釐清事實。 原來華森在1月8日發表了評論文章,該篇文章有兩個目的:第一、他為抗癌的生物醫學研究,提出了一個方向;第二、他認為研究社群必須夙興夜寐、全力以赴,才可能為治療癌症帶來新希望。 華森指出,絕大多數用來直接殺死癌細胞的工具,無論是輻射線還是藥物,都透過活性氧自由基(ROS)達到目的。簡言之,就是以活性氧自由基破壞細胞周期。可是癌組織在演化過程中,最後都會產生大量的抗自由基,那些分子正好能夠克制抗癌機制的作用。 例如近年備受矚目的抑癌基因p53,功能之一是控制細胞周期。要是細胞出現異常狀況,如DNA受到損傷,p53能夠促成細胞凋亡。因為它能啟動合成活性氧自由基的基因。華森推論,大多數細胞凋亡事件,可能都是活性氧自由基直接造成的。p53一度受到誤會,以為它是致癌基因。現在科學家已經明白,要是p53發生突變,就無法啟動細胞凋亡機制,癌組織於是因而坐大。華森推論,有些頑強的癌症,最後藥物之所以無效,可能是因為癌組織中含有大量的抗自由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稱為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或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係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的後遺症,並非病患心理狀態原來就有問題。創傷後壓力反應主要包括失眠、惡夢、性格大變、情感疏離或麻木、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過度警覺、失憶和易受驚嚇等。可能造成PTSD的經驗包括:孩童時期遭受校園霸凌或身體、心理上的性虐待;經歷強姦、戰爭、打鬥或暴力攻擊;目睹親人的突然死亡;經歷嚴重的人為災難或自然災難,如嚴重車禍、地震和海嘯等。

腦細胞移行(cell migration)速度與微管調節蛋白的磷酸化有關

腦細胞移行(cell migration)速度與微管調節蛋白的磷酸化有關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大腦在產生神經元時,神經元並非一直待在相同地點,而是逐漸移行至大腦皮質。細胞移行(cell migration)是各種正、負調節機制的總合結果,雖然正確的神經元移行是腦發育的主要特徵,但調控神經元移動的時期與速率之機制仍然隱晦不明。芬蘭圖爾庫生物科技中心(Turku Centre for Biotechnology, Åbo Akademi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Turku)的研究團隊發現,若老鼠體內缺乏一種稱為JNK1(c-Jun N-terminal kinase 1)的酵素,則新生神經元處在多極階段(multipolar stage)的時間會相對較短,且會以較快的速度移行至目的地,然而新生神經元到達錯誤目的地的機率也因此較正常老鼠高。大腦發育期間發生神經元錯置,會提高某些腦疾病的風險,例如癲癇、智力低下、思覺失調症和誦讀困難等,因此深入了解新生神經元移行的機制,有助於未來對於相關疾病的預防與治療。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2011年2月的《自然神經科學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

褪黑激素仍然是現代仙丹嗎?

褪黑激素 (melatonin) 仍然是現代仙丹嗎?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林玫娟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西元1953年,耶魯大學皮膚科醫生艾倫勒納(Aaron Lerner)花了四年的時間,從二十五萬頭牛的松果腺中分離出某種少量激素,發現它可使青蛙皮膚色素細胞內之黑色素顆粒聚集於細胞核附近(故有人叫它聚黑激素),因而使皮膚顏色看起來較淡,故命名為「褪黑激素」。但這個發現卻沒達成他的願望,因為後來的研究顯示:褪黑激素對人類膚色並沒有美白的作用。

【生物科教學尋疑團隊工作坊】能量分子(ATP及NADPH)

【生物科教學尋疑團隊工作坊】能量分子(ATP及NADPH)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慕璇老師
/長庚大學生命醫學系周成功教授責任編輯


2010/11/05 第2次研習活動–學科內容整理4
主題:光合作用光反應

「能」指的是做功的能力,自然界中容易觀察到的有「光能」,「電能」,「熱能」,而生物細胞最常利用的則是「化學能」。當需要做功時,細胞就把化學鍵中蓄積的能量釋放出來。ATP是細胞內許多「放能」反應和「需能」反應之間的共同中間物,細胞利用ATP來儲存「放能」反應所釋放的能量,同時提供給「需能」反應所需要的能量。所以ATP是生物最常利用能量流通的分子。但ATP並非唯一能擔任這類角色的物質,在生物體內也會利用會蓄積電子能量的分子如NADPH、FADH2來作能量流通之用。

【生物科教學尋疑團隊工作坊】三磷酸腺苷酶(ATP synthase)

【生物科教學尋疑團隊工作坊】三磷酸腺苷酶(ATP synthase)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生物科許家榕代理老師/長庚大學生命醫學系周成功教授責任編輯


2010/11/05 第2次研習活動–學科內容整理3
主題:光合作用光反應

a.什麼是ATP synthase?
在動植物體內,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牽涉到能量的轉換和養分的合成,這些作用發生在細胞質、粒線體和葉綠體中。其中經常與一種化學能的合成「 ATP(三磷酸腺苷)」有關。

ATP synthase是一種酶,催化ADP與磷酸根合成ATP。在生物體內與ATP合成有關的酶有多種類型。依不同功能(合成或水解ATP的)、不同構造、運輸的離子不同而異。細胞內合成ATP的方式為ADP加上磷酸根(Pi),此過程稱為磷酸化反應。依磷酸化過程所需的能量來源可分為:(稍後詳加介紹)
(一)受質階層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
(二)化學滲透磷酸化,包括光合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乳酸發酵(Lactic Fermentation)-下

乳酸發酵(Lactic Fermentation)-下
台北縣私立南山中學生物科楊瀅涓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乳酸與運動

在持續的強烈運動過程中,人體需要大量能量。當組織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或無法快速處理氧氣的情況下,丙酮酸脫氫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便無法及時將丙酮酸(pyruvate)轉換為乙醯輔酶A(Acetyl-CoA)進入有氧呼吸,組織也因此無法藉有氧呼吸獲得充足能量、丙酮酸開始堆積。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