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生理

呼吸、循環、消化、免疫、排泄、生殖、運動、發生、內分泌、感覺、疾病

類鐸受體

類鐸受體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陳巧坪

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TLR)屬於模式辨識受體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 中的一員,於先天性免疫反應 (innate immunity) 辨識外來病原體或有害訊號時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們的發現最早可追溯自1980年,一開始發現果蠅的某些基因對於幼蟲背腹側的發育具有重要性,並於五年後利用突變的方式確認其中一個基因若是無法正常表現將會使幼蟲腹部的發育受到阻礙而展現出怪異的型態,因此這個基因被命名為”Toll”,代表著驚人及異乎尋常的意思。1996年Toll又被發現參與先天性免疫反應,可於成體果蠅中控制抗真菌胜肽 ”drosomycin” 的表現。之後,亦在人體中發現有著和Toll同源的受體存在,也就是和Toll相似的受體,因此命名為類鐸受體。

動物生理
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引起不同的腦部活化型態

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引起不同的腦部活化型態

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引起不同的腦部活化型態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振家

我們在生活中可以聽到各種流行歌曲,不同的音樂風格,讓聽眾產生了不同的情緒。慢歌使人感傷,獨自沉湎於往事的點點滴滴;快歌則可以促進群眾的同步舞蹈,一起嗨到最高點。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各具功能,這兩種音樂究竟會引起什麼樣的腦部神經活化型態呢?

維他命D具抑制脂質生成效果

維他命D具抑制脂質生成效果 (Vitamin D is an inhibitor of lipogenesis)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ビタミン D が体内の脂質量を抑制

生物藉由各種方法調節脂質的量,當脂質代謝異常,會誘發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或癌症等疾病。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體內的維他命D具抑制脂質生成 (lipogenesis) 功能,有助更深入瞭解脂質代謝機制,及提供開發新治療法。該研究成果2017年2月刊載於科學期刊《Cell Chemical Biology》。

肥胖加速免疫細胞老化

肥胖加速免疫細胞老化 (Obesity accelerates lymphatic cells senescence)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食べ過ぎが見た目だけでなく内臓の老化を加速させるメカニズムをマウスにおいて解明

運動不足、攝食過量會促使腹腔內臟周圍脂肪堆積,導致「內臟脂肪肥胖」。「內臟脂肪肥胖」不僅外表老化如腹部凸起,也可能加速引起糖尿病、脂質異常、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和心臟衰竭等,導致死亡風險提高,平均壽命變短。

潛水反射

潛水反射 (Diving reflex)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碩士 陳雪溱

潛水反射出現於所有目前已測試過的海洋與陸生脊椎動物,也包含人類。目的為在潛水的過程中降低四肢肌肉與腹部器官的氧氣消耗,將氧氣保留給大腦、心臟與肺,延緩可能的大腦損傷直至呼吸恢復。潛水反射在需要長時間憋氣以進行捕食或活動的海洋哺乳動物身上尤其明顯,例如海豚、鯨魚與海豹等。

骨髓內骨母細胞減少導致免疫力下降

骨髓內骨母細胞減少導致免疫力下降(Osteoblast ablation in bone marrow causes Immunodeficiency)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骨が免疫力を高める~感染から体を守るためには骨を作る細胞が重要~

敗血症由細菌感染誘發,因病原體入侵至血液中,造成全身急性發炎反應,出現臟器機能不全、血壓下降、體溫降低等嚴重病癥。估計全世界每年約2700萬人出現敗血症,其中以開發中國家的嬰幼兒占多數。雖敗血症發病初期能藉由抗菌藥治療,但即使先進國家,高齡者也有許多案例在發病後數個月內,因罹患新感染而死亡。敗血症發病初期,因全身廣受感染,導致過剩發炎反應,但發炎剛痊癒,卻出現免疫力下降。一般認為,可能是T細胞或B細胞等淋巴球之免疫細胞數量減少所導致。 

雜談突觸可塑性(下)

雜談突觸可塑性(下)(Synaptic Plasticity II)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謝秉男

連結:雜談突觸可塑性(上)

四、可塑性的機制:天時地利人和

對此,欲探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可由下列幾大要素出發:

(一) 突觸前神經元相關。如圖三左下所示,我們知道當動作電位傳到軸突末端 (axon terminal) 時會激發鈣離子通道,使鈣離子進入細胞內,促使釋放囊泡裡頭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可能機制包含:(1) 鈣離子通透程度;(2) 囊泡釋放機率的增減;(3) 回收神經傳導物質能力的增減。 

雜談突觸可塑性(上)

雜談突觸可塑性(上)(Synaptic Plasticity I)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謝秉男

一、生活中的突觸可塑性

突觸可塑性 (synaptic plasticity) 意為神經連結關係的變化,可能是增強、減弱或是重塑連結關係。拉瑪克的「用進廢退說」是較為直白的解釋方式,去蕪存菁,加強有用的連結,弱化無益的連結,我們的大腦總是經歷改變因而成長。

熟能生巧,知識不等於技巧,筆者絕非天生下來就學會彈吉他,一開始得要用腦思考手指該要放在哪個琴弦才能代表 C 和弦,然後很艱辛地思考該如何移動變成 G 和弦,透過一連串練習,於是我們學會了,原本困難的動作到後來幾乎跟呼吸一樣容易,手指會自己按上去;同理,一開始騎單車時可能會不穩摔跤,但突然在某個時刻就學會了騎車而不會摔跤。以上生活的現象,讓我們知道那些已經學會的事情就不用再多花力氣思考,自然而然地產生連結或是各式各樣的聯想,這背後的道理大抵都可以用突觸可塑性來解釋。 

蛙之循環系統(下)

蛙之循環系統(下) (The Circulatory System of the Frog – II)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李紘瑜/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朱彥如

連結:蛙之循環系統(上)

在上篇中我們討論了蛙的心臟以及動脈,而在此篇我們要來討論蛙的靜脈以及淋巴系統。

靜脈和動脈在結構上有顯著的差別,其管壁薄、管腔相對而言較大、血壓低,是血液儲存的場所;內有瓣膜能防止血液逆流,可將各組織的血液運回心臟。蛙的靜脈分為體靜脈系 (systemic veins) 及門脈系 (portal system of veins)。

蛙之循環系統(上)

蛙之循環系統(上) (The Circulatory System of the Frog – I)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李紘瑜/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朱彥如

蛙是脊椎動物,因為它的內部器官和人體近似,而且體型大小適中,取材較容易,所以選用蛙作為解剖實驗材料可以進而了解人體的內部構造。目前實驗材料一般選用牛蛙 (Rana catesbeian),牛蛙屬於兩生綱 (Amphibia),無尾目 (Anura),赤蛙科 (Ranniidae),因其體型較大,觀察方便,而且不分季節,市面上均容易購得。循環系統為體內的運輸系統,由心血管系統 (cardiovascular system) 以及淋巴系統 (lymphatic system) 組成,可快速將細胞所需的養分和氧氣送至有需求的地方附近,並且將細胞活動代謝所產生的廢物以及二氧化碳送至排泄系統和呼吸系統進而排出體外。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