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生理

呼吸、循環、消化、免疫、排泄、生殖、運動、發生、內分泌、感覺、疾病

細胞株、單株抗體、多株抗體於生物技術之應用(下)

細胞株、單株抗體、多株抗體於生物技術 (Biotechnology) 之應用(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薛均亮

連結:細胞株、單株抗體、多株抗體於生物技術之應用(上)

一種B細胞產生一種構型的抗體,並且此種B細胞可以進行細胞複製來產生「基因表現」完全相同的B細胞群,我們稱這群細胞為「細胞株」,其所產生的抗體構型也完全相同,能對抗的病原體的表面蛋白結構也完全相同。

動物生理
戀愛活化大腦多巴胺神經

戀愛活化大腦多巴胺神經

戀愛活化大腦多巴胺神經
(Dopaminergic neurotransmitter system is activated by romantic love)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熱愛中にドーパミン神経が活性化する脳領域を解明

過去認為戀愛男女對交往對象的共同感受,或本身的滿足感、著迷感等情感,在其對應的大腦腦區會產生作用。2010年,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發現,戀愛者若看到戀人的照片時,會活化大腦特定腦區的神經,顯示戀愛情感可能受到大腦特定區域所生成分子運作所影響。另外,一夫一妻制的田鼠研究發現,當公、母鼠形成一對時,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的釋放會增強。但至今尚無研究證實在人類戀愛情感與多巴胺的關係,戀愛時大腦究竟發生何種變化仍是未知。

不同功能的淋巴球

不同功能的淋巴球(Different functions of lymphoid cells)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自然リンパ球の新しい発生メカニズム

免疫系統可分成先天免疫(natural immunity)及後天免疫(acquired immunity)兩大類。先天免疫是樹狀細胞(dendritic cell)或巨噬細胞(macrophage)等先天免疫細胞,防禦入侵抗原的非專一性免疫反應;相對地,後天免疫則是T淋巴球、B淋巴球等後天免疫細胞,辨識抗原的專一性免疫反應。先天性淋巴球(innate lymphoid cell;簡稱ILC)是2010年被發現的新型淋巴球,具有T淋巴球或B淋巴球等後天免疫細胞不同的特性。先天性淋巴球未具抗原辨識受體(receptor),但能產生干擾素(interferon)或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s)等各種細胞介素(cytokine)。

先天性淋巴球,依所分泌細胞介素種類,可分為三大類:類別1(ILC1)產生干擾素、類別2(ILC2)產生細胞介素IL-5或IL-13、類別3(ILC3) 產生細胞介素IL-17或IL-22。目前認為在腸道的黏膜固有層(Lamina propria mucosa)具有豐富的先天免淋巴球ILC3,能誘導上皮組織分泌抗菌肽(peptide),對腸內細菌與腸道免疫的平衡,扮演重要的角色;與局部性迴腸炎-克羅恩氏病(Crohn’s disease)之腸道慢性發炎病患也有關聯。

玉米素

玉米素 (Zeati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陶韻婷

玉米素 (zeatin) 是一種植物生長激素 (plant-growth hormones),最早由未成熟玉米 (Zea mays L.) 種子的胚乳中分離出來,這種腺嘌呤 (adenine) 的衍生物可促使細胞進行分裂,屬於細胞分裂素 (cytokinins, CK) 的一種。常應用於促使側芽生長、果實生成、種子發芽,防止蔬菜葉片變黃等。椰漿中所含的細胞分裂素亦為玉米素,現在也有以人工合成白色粉末的玉米素。玉米素雖然是植物生長激素,但是科學家們發現玉米素也會影響動物細胞的生理反應!

食物過敏性腸炎的調控機制

食物過敏性腸炎的調控機制(The control of th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for food allergies)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全身および局所の免疫組織による食物アレルギー性腸炎の制御メカニズムの解明Peyer’s Patches and Mesenteric Lymph Nodes Cooperatively Promote Enteropathy in a Mouse Model of Food Allergy

Hives_on_back

在背部的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症狀。(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ood_allergy)

食物過敏患者,在各年齡層都有增加的現象,特別在嬰幼兒最多。有效的治療卻有限,過去都認為去除過敏物質的食物療法最為有效,但是此法可能造成兒童營養不足。食物過敏症狀的發作與否,受到過敏原因食品侵入體內誘發的免疫反應,以及同時誘發的抑制性免疫反應所決定。若兩者的反應平衡偏向抑制性(寬容),就能成功治療食物過敏。因此現在的治療方式,非以去除過敏物質,而是積極地讓過敏患者食用過敏食物,藉誘導過敏患者寬容過敏物質,期使口服耐受免疫療法(oral tolerance immunotherapy)成為有效的新治療法。為了更加安全有效地進行此治療,有必要瞭解對食物過敏原入侵的免疫組織發炎及抑制反應的各自角色,以及兩者在生物體層次上的交互關係。

β-胡蘿蔔素與其用途

β-胡蘿蔔素與其用途 (β-carotene and its use)
國立成功大學化工所碩士詹明章

小時候媽媽總是說:「要多吃紅蘿蔔,眼睛才會明亮有活力。」但總是害怕紅蘿蔔的特殊氣味而偷偷倒掉,到底為什麼長輩這麼喜歡紅蘿蔔,它到底有什麼特殊魔力呢?

嗅覺神經細胞因老化凋亡

嗅覺神經細胞因老化凋亡(Apoptosis of olfactory neurons in the normal aging)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Caspase Inhibition in Select Olfactory Neurons Restores Innate Attraction Behavior in Aged Drosophila

現今高齡人口不斷增加,隨著老化,記憶、學習、以及認知等大腦機能逐漸退化,造成相當大的社會問題。神經的功能異常與細胞死亡是與年齡相關的神經退化病癥,例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流行病學及生物醫學研究已證實,基因與年齡相關因子在這些神經退化疾病扮演重要的角色。

正常的細胞老化及神經病變共同導致神經細胞的死亡,若能瞭解其生理意義、解開其分子機制,應能對改善大腦機能退化提供重要線索。但以往研究者長期著力於神經病變所導致的神經細胞死亡,而對於正常細胞老化所造成的神經細胞死亡,以及其所導致的大腦機能退化,幾乎未予研究。

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組織型變機制(The Mechanism of Tissue Morphogenesis during Embryo Development)

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組織型變機制(The Mechanism of Tissue Morphogenesis during Embryo Development)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98級陳政儀碩士

動物的體制,由簡單的細胞,以不同立體方向組合構成組織、器官,最後建構成完整個體。細胞分裂參與了大部分的發育過程,而有方向性的細胞分裂能夠使組織向外延伸,改變個體的構型。另外相鄰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相對位置改變,同樣扮演著型塑體態的重要角色。發育過程的組織型變主要以三種方式完成:細胞移動(cell migration)、細胞形狀改變(cell shape change)、細胞排序改變(cell rearrangement)(圖一)。

fig1

圖一、型態生成過程中的細胞移動方式。A:細胞移動(cell migration)。B:細胞形狀改變(cell shape change)。C:細胞排序改變(cell rearrangement)。(Wallingford, Fraser, & Harland, 2002)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