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

生物防治、外來種、再生能源、生質能源、環境保育、生態工法、生物放大

海洋生物學的歷史IV : 臺灣的海洋研究船與海研一號

海洋生物學的歷史IV : 臺灣的海洋研究船與海研一號 (The History of Marine Biology IV)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陳易揚

4

圖一. 九連號。
(圖片來源: 臺灣課程網課程資料庫http://get.aca.ntu.edu.tw/getcdb/handle/getcdb/310164)

談到臺灣的海洋生物研究,海洋研究船(Oceanographic Research Vessel)可說是一大功臣。

回顧臺灣海洋研究船的成立,可以追溯至1969年2月由美國撥交給我國海軍的「九連號」。九連號原名Geronimo,是一艘遠洋拖船(圖一),經過臺灣海軍整修後,作為測量艦與海洋研究用。1972年12月九連號自海軍除役,被送進臺灣造船廠擴建,增設衛星導航儀與地球地理探測裝備,原本船身灰色的軍艦型塗裝也改漆為白色,其後九連號移交至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科技部),指定給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從事海洋研究與教學之用,正式開啟了海洋研究船納入學校單位的體制。不過由於九連號的船齡已高,且原本船身設計是為了軍事而非研究用途,因此國內的海洋研究與教學亟需新式海洋研究船。

海洋生物學的歷史III : 臺灣近代的海洋生物學研究

海洋生物學的歷史III : 臺灣近代的海洋生物學研究 (The History of Marine Biology II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陳易揚

2

圖一. 下雜魚堆。
下雜魚指的是非刻意被漁具捕獲的非目標物種。因為不是經濟食用物種,常被製成飼料,更是許多漁業研究的標本來源。(圖片來源:陳羿蓁攝。)

對於四面環海的臺灣而言,海洋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那臺灣近代的海洋生物研究歷史又是為何呢?

1895年甲午戰敗後,臺灣割讓給日本,而日本為一重視海洋文化的海洋國家,此特性亦反映在對臺的統治策略上。在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50年間,為有效掌握臺灣自然資源,日方於是對臺灣全島與海域展開生態調查,並激起船舶與航運等產業革命,使臺灣的海洋生物研究受到空前的改造。

海洋生物學的歷史II : 近代的海洋生物學研究

海洋生物學的歷史II : 近代的海洋生物學研究 (The History of Marine Biology I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陳易揚

1

圖一. 遙控式水下載具(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 ROV)。
(圖片來源: http://www.amiinter.com/samples/denmark/acquisitions.html)

1826年後,為了取得海洋生物的活體研究樣本,海洋生物學家不只跟著登上船艦,甚至開始在海岸邊著手實驗。最早在海岸邊定期從事研究的海洋生物學家是法國的Henri Miline Edwards與 Victor Andouin。爾後許多海洋生物學家紛紛跟進。為了能收藏大量標本與提供海洋生物學家從事長期研究,在海岸邊建立永久的實驗室成為時勢所趨。第一座海洋生物研究室The Stazione Zoologica Anton Dohrn (SZN)位於義大利,於1872年成立,是海洋生物研究的一大里程碑,此後各地的海洋生物研究室如雨後春筍不斷冒出。二次世界大戰後,聲納(Sonar)與水肺(Scuba)紛紛被引進至海洋生物調查,使海洋生物研究有了劃時代的進步,特別是水肺的使用更讓海洋生物學家能真正親身探索水面下的神祕世界。

海洋生物學的歷史I : 早期的海洋生物學研究

海洋生物學的歷史I : 早期的海洋生物學研究 (The History of Marine Biology 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陳易揚

0001

圖一. 由庫克船長領軍的奮進號。
(圖片來源: http://www.reypastor.org/departamentos/ding/doi/index.htm)

蔚藍無邊的海洋孕育了無以計數的生物,更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海洋不僅提供了人類豐富的食物來源,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藥物與原物料更是取自於海洋生物。研究海洋生物與海洋環境中生命現象的科學就是海洋生物學(Marine Biology),海洋生物學是門發展悠久的綜合性生物學研究,並與海洋地理、海洋化學等海洋科學研究緊密連結。

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下)

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何懿洲博士生

連結: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上)

(二)移地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

當物種族群在其自然棲地面臨滅絕機率比存活機率高,就地保育太困難或無法實行時,可以考慮對某些或所有物種進行移地保育。動物園和植物是最普遍的移地保育方式,不僅提供環境、食物、照護的功能,並具有教育宣導的意義。而蒐集並保存植物種子或組織的種原庫也是一種方式,保存大量的植物品系,不僅提供育種研究、基因轉殖材料,也可將原生種引回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中,期使自然生態回復。位於臺灣霧峰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圖二),典藏約6萬多種的農糧食作物種種原;挪威的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Svalbard International Seed Vault)位在距北極約1000公里的斯瓦爾巴群島,為一個保存全世界農作物種子的貯藏庫。然而,移地保育成功,並非就是自然保育,只有將物種再引入原棲地生存並得以生存繁衍時,移地保育才會具有真正意義。

fig2

圖二、國家作物種原中心種子長期保存庫。[1]

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上)

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何懿洲博士生

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是因應生物多樣性危機而形成的學科,目的是希望瞭解人類活動對物種、棲地和自然生態的影響,尋求對策以避免物種滅絕及生態系崩潰。保育生物學結合多個學術領域,核心學科有:生態學、分類學、動物行為學、遺傳學、島嶼生物地理學、復育生態學等,以及其他相關學科:地理學、氣象學、土壤學、生態系經營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法學、環境倫理學、教育等。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包括三個層級:基因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以及生態系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目前幾乎所有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在此三個層級都在下降中。

學者Norman Myers依據研究調查定出生物多樣性熱點(biodiversity hot spot),熱點中之棲地具有高度生物多樣性,有許多特有種生物生存著,但卻正遭受人為破壞的威脅,定出的熱點希望能透過世界性的努力優先給予保育。要被劃定為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區域需要符合以下兩個標準:(1) 有0.5%或1500種的維管束植物是特有種;(2) 失去了70%以上的原生植被。目前在全世界已定出33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圖一)。這些熱點有將近全球60%的植物、兩生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而且很多是特有種。

fig1

圖一、生物多樣性熱點。
綠色區域為Norman Myers於2000年公布的熱點,紫色區域為後續增加的熱點。[1]

森林砍伐

森林砍伐 (Deforestat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何懿洲博士生

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是指將森林砍伐以作為耕地、牧場、城市等用地的行為。一般來說,森林砍伐會造成水土破壞、氣候變遷、物種多樣性減少和生活品質的下降。

受威脅物種(Threatened species)(下)

受威脅物種(Threatened species)(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何懿洲博士生

連結:受威脅物種(Threatened species)(上)

物種數量減少的原因有下列幾種:

fig2

圖二、大貓熊(圖片來源:Michel GUNTHER / WWF-Canon. https://www.flickr.com/photos/wwfint/3048095832/in/photostream/)

(一) 人類過度獵捕:如歐洲人首次到達北美時,發現有30~50億的旅人鴿(passenger pigeons),1800年商業獵捕造成數量急遽下降。在1900年,獵人在野外發現最後一隻予以射殺,被豢養的最後一隻則死於1914年,旅人鴿自此滅絕。另外,1970年代大量商業捕撈白鮑魚,在1990年族群只剩下1%,2001年白鮑魚成為第一個被美國列為瀕危物種名單之無脊椎動物。由於白鮑魚生殖時將精子與卵子釋入水中,需要相當數量,才能有效生殖。目前白鮑魚雖仍有野生的,但其數量已經少到無法進行有效的生殖,已有捕捉部分個體進行生殖並野放的計畫。

受威脅物種(Threatened species)(上)

受威脅物種(Threatened species)(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何懿洲博士生

fig

圖一、IUCN紅色名錄的標示
(圖片來源: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Redlist_logo_v1223290225.gif)

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於1964年開始出版《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 Red List、Red Data List,圖一),是全球最完整詳細的生物物種保育狀況的名錄,希望反映物種保育的迫切性,共同著手避免物種滅絕。此名錄是根據族群下降速度、族群大小、地理分布和群族分散程度等準則,將物種分類為9個等級。

庇護物種(Umbrella species)

庇護物種(Umbrella specie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蔡翠菱

13_umbrella近年越來越受到關注的「庇護物種」(umbrella species)概念,提供給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一個計畫依據。當你去保育庇護物種的生存環境後,連帶的將保護這個棲地範圍內的其他物種。

  • 何謂「庇護物種」?

庇護物種指的是單一個物種,此物種的特色通常是在群集中廣泛分布的一個物種,而且可以表現出部分或全部物種的需求。也就是說,此一物種對於棲地的需求與其他生存在此群集中的他種生物相似。而且通常會選擇對於特定棲地環境品質要求較高或較敏感的物種,當環境變動或棲地惡化時,一般最早消失的物種。也是說,當確保這些族群可以存活後,在同一棲地中的其他物種的存活應該也可以維持穩定。

庇護物種大多為大型哺乳類和鳥類,例如北美洲西部森林的西點林鴞就曾被作為庇護物種以保育演替後期的森林群集;目前也漸漸有一些無脊椎動物被列在庇護物種清單中,例如將受威脅的蝴蝶列入庇護物種,保護此庇護物種進一步去保護其賴以維生且已受到威脅的草原生態系。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