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學的歷史II : 近代的海洋生物學研究

Print Friendly

海洋生物學的歷史II : 近代的海洋生物學研究 (The History of Marine Biology I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陳易揚

1

圖一. 遙控式水下載具(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 ROV)。
(圖片來源: http://www.amiinter.com/samples/denmark/acquisitions.html)

1826年後,為了取得海洋生物的活體研究樣本,海洋生物學家不只跟著登上船艦,甚至開始在海岸邊著手實驗。最早在海岸邊定期從事研究的海洋生物學家是法國的Henri Miline Edwards與 Victor Andouin。爾後許多海洋生物學家紛紛跟進。為了能收藏大量標本與提供海洋生物學家從事長期研究,在海岸邊建立永久的實驗室成為時勢所趨。第一座海洋生物研究室The Stazione Zoologica Anton Dohrn (SZN)位於義大利,於1872年成立,是海洋生物研究的一大里程碑,此後各地的海洋生物研究室如雨後春筍不斷冒出。二次世界大戰後,聲納(Sonar)與水肺(Scuba)紛紛被引進至海洋生物調查,使海洋生物研究有了劃時代的進步,特別是水肺的使用更讓海洋生物學家能真正親身探索水面下的神祕世界。

海洋研究船的使用與海洋生物實驗室的建立可說是海洋生物學家探索海洋最重要的兩大利器,即便到了今日兩者依舊功不可沒。歸功於科技的進步,今日的海洋研究船擁有最新的航行配備、探勘儀器與採集設備,能探索先前因技術不足所無力抵達的地方,將人類對海洋的探索範疇大幅加深加廣。除了先前曾提到的聲納與水肺,自1960年起,水下載具(Underwater Vehicle)的使用讓人類得以超脫以往水深的限制,並隨著近50年間的發展,被廣泛運用在各種水下探勘任務。

近來許多海洋生物學家開始使用水下無人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UUV)進行生物相關研究。水下無人載具的操作者並不需要下水,可以在船艦或陸地上遠端遙控機具(遙控式水下載具: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 ROV,圖一)或是預先設定對機具下指令(自主式水下載具: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從事水下探勘、標本蒐集等。與水肺潛水或有人載具相比,水下無人載具不僅可以延長在海中作業的時間,深入探勘時也無人員安全之虞,因此逐漸取代有人載具。

19世紀以前,人類對於深海可說是一無所知,甚至以為海面下無法透光的地區是一片死寂,沒有任何生物可以生存。20世紀隨著科學研究船、潛水球、潛水艇、自動浮標、水下載具及人造衛星等紛紛投入海洋生物研究,我們已漸漸揭開深海神秘的面紗。但即使科技的進步不可同日而語,我們至今還是無法窺盡海洋神秘的全貌。

參考文獻

  1. Michael Huber & Peter Castro. (2007) Marine Biology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
  2.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http://www.oc.ntu.edu.tw/
  3. 海洋環境資料庫: http://med.tori.org.tw/CruiseDB/Vessel-info.php?Vessel=OR1
  4. 海洋教育數位典藏: http://meda.ntou.edu.tw/core/?t=1&i=Taiwan-01
  5. 福爾摩沙海洋百科知識庫: http://www.marine-formosa.org.tw/
  6.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http://deepsea.nmmst.gov.tw/deepsea/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2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