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

生物防治、外來種、再生能源、生質能源、環境保育、生態工法、生物放大

環保相關公約簡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環保相關公約簡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全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

暨1992年簽訂「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後,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仍然在不斷地上升;為使21世紀的地球免受氣候暖化的威脅,1997年12月11日,149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在日本東京召開第三次締約國大會(COP3),簽定「京都議定書」,規範38個國家及歐盟以個別或聯合的方式,控制溫室氣體(二氣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 (SF6) 的人為排放量,以期維持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及全球環境造成傷害。京都議定書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先進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算是一種突破性的創舉。

環保相關公約簡介-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華盛頓公約(CITES)

環保相關公約簡介-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華盛頓公約(CITES)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the Ozone Layer)
http://ozone.unep.org/Ratification_status/montreal_protocol.shtml

基於使用氟氯碳化物(CFCs)等化學物質,對地球表面的臭氧層所造成的破壞,198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召集各國於維也納共商對策,以期達成共同保護臭氧層的協議。為增強協議的效能,1987年9月16日,各國於加拿大蒙特婁市舉行國際會議,由26個國家共同簽署「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簡稱「蒙特婁議定書」),列管CFC-11、CFC-12、CFC-113、CFC- 114、CFC-115 等五項氟氯碳化合物及三項海龍等物質的使用,此公約於1989年1月起正式生效。

1990年6月,締約國在倫敦召開第二次會議,大幅修訂議定書的內容,除了擴大列管物質(增加如四氯化碳、三氯乙烷、及CFC-13等10種氟氯碳化合物等,計有12種化學物質)外,更加快管制的時程,以期提前於2000年完全禁用氟氯碳化物、海龍及四氯化碳等。然而,因觀察到臭氧層仍然持續地惡化,1992年11月,締約國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再次召開第四次締約國大會,將氟氯碳化合物禁產的時程提前至1996年1月,並禁止非必要之消費,以期更有效地維護臭氧層的穩定。

生質能源(Biomass Energy, Bioenergy) —糧食危機的兇手?

生質能源(Biomass Energy, Bioenergy) —糧食危機的兇手?
國立台中第一高級中學生物科林孟緯實習教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能源有許多種,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以及與環境永續共存的願景,再生能源的利用便是現今急需要探討的議題。

再生能源主要分為無碳能源和生質能源兩種。無碳能源包含了風力、水力、潮汐、地熱或太陽能發電等,在這些過程中沒有碳的參與,沒有碳的排放,所以稱為無碳能源。生質能源則是利用有機活體或者有機活體新陳代謝的產物,所萃取出的固體、液體或氣體,像是生化柴油和酒精。例如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轉化為生質能源,而使用後則將這些固定下來的碳重新釋放回大氣中。其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會超過植物生長時所固定的二氧化碳量。故使用生質能源與一般石化燃料相比,較不會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而且石化能源總會有枯竭的一日,生質能源卻能不斷地再生。

淺談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保育概述

淺談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保育概述
高雄市中正高中國中部生物科張雅婷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為台灣特有亞種,牠們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上的易受害物種(Vulnerable species),也被列為華盛頓公約(CITES)內的保育類物種,表示該物種已經瀕臨絕種,必須受到完全的保護,禁止商業性的國際貿易。這些立法保護措施皆顯示出保護此物種存續的重要性及迫切性。然而,台灣黑熊是一種森林性動物,活動範圍廣泛,棲息地的選擇除了受到食物資源豐富度的影響之外,人為干擾更是關鍵因素,包括道路密度、距離村落遠近、遊憩壓力等等。因為靠近人類活動的區域,非法狩獵壓力導致熊死亡率或其他干擾通常也隨之增加。

台灣黑熊除了數量稀少,其在生態上及保育上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台灣黑熊活動範圍大,涵蓋了多種不同的生態環境。加上其本身具有相當高的經濟價值,因此台灣黑熊兼具有保育學上的地景物種(landscape species)及庇護物種(umbrella species)的角色。是以有效的保育台灣黑熊不僅是一個物種的保育,更可同時保護到廣大的生態系。

從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保育方略了解動物園與水族館的保育角色-下(WZACS)

從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保育方略了解動物園與水族館的保育角色-下(WZACS)
台北縣崇光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昱儒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動物園與水族館的角色
個別動物園、水族館及動物園組織在保育上著重的不是生物個體,而是強調全球面向的保育。保育不是只有保護物種或棲地,更需要各相關專業單位互相合作、資源共享,分享其圈養管理各種活體動物的實際經驗和專業,同時也能做到瀕危物種的域外(Ex Situ) 繁殖、研究、教育、訓練、影響力的發揮、理念傳播,以及物種、族群及其棲地的域內(In Situ) 保存,進行「整合式保育」(Integrated Conservation)

而如何知道動物園與水族館是否有達到成功的保育工作呢?WZACS也提供了一些參考指標如下:
1.增加野外物種的安全族群量。
2.增加安全且永續的棲地量。
3.增進物種生物學、生態學及保育科學的知識及應用。
4.加強政策上對環境議題的敏感度,促進對環境適切的決策,並提升保育的優
先性。
5.透過訓練、教育以及大眾的認同來增加棲地內生物族群的承載量。

從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保育方略了解動物園與水族館的保育角色-上(WZACS)

從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保育方略了解動物園與水族館的保育角色-上(WZACS)
台北縣崇光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昱儒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動物園與水族館原來存在的目的為展現自己對野生動物的收藏、提供人們娛樂。隨著時代的改變,不同主義、想法的興起,動物園與水族館不再只是動物們單方面貢獻給人類的地方,人們也開始認真實行對野生動物生存的付出與貢獻,從圈養野生動物福祉與教育態度思考,如何提供牠們適合居住的擬自然環境,提升生活品質。隨著保育概念的興起,動物園與水族館,也肩負起野生動物保育的角色與責任。

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ums, WAZA)
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以下簡稱為WAZA)為國際型組織,前身為動物園園長國際聯盟,現整合全球約一千多所動物園與水族館的理念與運作,制定促進保育的標準,其具體目標如下:

淺談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保育概述─人熊關係

淺談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保育概述─人熊關係
高雄市中正高中國中部生物科張雅婷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為台灣特有亞種,牠們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上的易受害物種(Vulnerable species),也被列為華盛頓公約(CITES)內的保育類物種,表示該物種已經瀕臨絕種,必須受到完全的保護,禁止商業性的國際貿易。這些立法保護措施皆顯示出保護此物種存續的重要性及迫切性。然而,台灣黑熊是一種森林性動物,活動範圍廣泛,棲息地的選擇除了受到食物資源豐富度的影響之外,人為干擾更是關鍵因素,包括道路密度、距離村落遠近、遊憩壓力等等。因為靠近人類活動的區域,非法狩獵壓力導致熊死亡率或其他干擾通常也隨之增加。

台灣黑熊除了數量稀少,其在生態上及保育上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台灣黑熊活動範圍大,涵蓋了多種不同的生態環境。加上其本身具有相當高的經濟價值,因此台灣黑熊兼具有保育學上的地景物種(landscape species)及庇護物種(umbrella species)的角色。是以有效的保育台灣黑熊不僅是一個物種的保育,更可同時保護到廣大的生態系。

和保護其他大型食肉類動物相似,台灣黑熊的保育是一個複雜、且涉及包括政府組織、生物學、政治及社會等多領域的挑戰,因為人對動物及其棲息地可能造成的干擾往往是多樣、且程度不一的。因此,成功的台灣黑熊保育不僅是維護其棲地,還需考慮許多不同的因素。

台灣的外來種(Alien Species)

台灣的外來種(Alien Species)
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蔡佩珊實習老師

外來種的定義為,當人類活動日益頻繁且跨越天然地理屏障,海空陸交通便利,許多生物經由人類活動行為(來源包括農業或貿易行為引入、具娛樂及觀賞價值、生物防治所需、偷渡、科學研究所需、原來棲地改變等),刻意或無意被帶到原產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則這些生物稱之為外來種生物,根據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於2000年公布之定義為:「一物種、亞種乃至於更低分類群,並包含該物種可能存活與繁殖的任何一部分,出現於自然分布區域及可擴散範圍之外」。外來種的影響可分經濟與生態部分,在生態方面難以估計損失,且影響層面廣,需耗費極大人力及金錢彌補防治,亦會間接影響經濟部分。

入侵種IUCN(2000)定義其為「已於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環境中建立穩定族群,並可能進而威脅原生生物多樣性者」。也就是說,經由人類活動,一物種離開原棲地進入新環境,順利適應、存活、繁殖後,若對新棲地原生種、環境、農業或人類造成傷害則稱為入侵種。據統計研究,所有被引進物種裡,約有10%在新的生態系統中可以自行繁殖,在可以自行繁殖的物種中,又大約有10%能夠造成生物災害成為入侵種。通常,外來種變成入侵種之主要條件包括以下四項:與原生棲地相似的環境條件、在移入的地區缺乏天敵和競爭對手、新地區有豐富的食物、物種本身具備較強的繁殖力和環境適應力。

從亞洲黑熊與台灣黑熊談特有生物保育下(Conservation)

從亞洲黑熊與台灣黑熊談特有生物保育下(Conservation)
台北縣崇光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昱儒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特有生物v.s特有種(Endemic Species)與特有亞種(Endemic Subspecies)
特有生物普遍的定義為「僅自然侷限分布於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包含特有種與特有亞種。

特有種(Endemic Species)指的是「某一物種因歷史、生態或生理因素等,其分布僅自然繁衍於某一局限的地理區域,而未在其他地區出現時,則稱此物種為該地理區域之特有種」。而特有亞種(Endemic Subspecies)的定義基本上與特有種相同,其差異在於亞種在分類屬於種之下,同種之間交配可產下具生殖能力的下一代,因此特有亞種與在非自然情況下與其它亞種交配也會繁殖有生殖能力之後代。

台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地區之間,高度差異大,因此有著複雜的地形與環境條件,又加上與大陸地區以海區隔成的海島特色,許多在冰河時期遷移而來,或是隨海漂流而來的物種定居於此,經過長時間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在孤立的海島演化出與其它地區不同,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也因此台灣的特有種數量佔全世界比例甚高,例如4000多種維管束植物中,特有種約有1000種,占了27%,25000多種的野生動物中特有種則有10000多種,占45%以上,而許許多多的特有亞種更不用說了,給予其更多的時間,都有機會變成台灣特有種。

從亞洲黑熊與台灣黑熊談特有生物保育上(Conservation)

從亞洲黑熊與台灣黑熊談特有生物保育上(Conservation)
台北縣崇光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昱儒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2008年3月,國家地理頻道的「綻放真台灣」系列播放主題「搶救台灣黑熊」,述說野放台灣黑熊的計畫,其圈養與訓練小黑熊的過程表現出黃美秀博士對生態保育的用心,然而最後的結果因為證明小黑熊為台灣特有黑熊—台灣黑熊,而非其他地區亞洲黑熊的證據不足,錯過野放時機宣告失敗,令人惋惜。

亞洲黑熊小檔案
亞洲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分類上屬哺乳綱、食肉目、熊科,主要分布地區分為兩區,分別是從西伯利亞東部到中國東北和日本以及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到越南和泰國。棲地主要為在海拔1000~3000公尺的山林,冬季會至低海拔地區過冬。黑熊在頸部和肩部有黑色鬃毛狀的長毛,胸部有白色的V字形斑紋。下巴有淡色毛,鼻吻部帶粉紅色都是典型特徵,平均身高約1.5~2公尺,重約200公斤。為雜食性,以堅果、橡實、漿果和其他水果、蜂蜜、昆蟲和腐肉為生,有時也捕食綿羊或山羊。黑熊擅長爬樹,能在樹上築巢休息,不過通常會在倒塌的樹根下挖洞築巢。若生活在較冷的地區也會有短暫的冬眠。在繁殖方面,3年達到性成熟,野外的黑熊平常獨自行動,只有在交配季節才與其他異性個體接觸。妊娠期為6~8個月,一次產約2~4胎,育幼兩年。平均壽命約33年。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