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洲黑熊與台灣黑熊談特有生物保育上(Conservation)

Print Friendly

從亞洲黑熊與台灣黑熊談特有生物保育上(Conservation)
台北縣崇光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昱儒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2008年3月,國家地理頻道的「綻放真台灣」系列播放主題「搶救台灣黑熊」,述說野放台灣黑熊的計畫,其圈養與訓練小黑熊的過程表現出黃美秀博士對生態保育的用心,然而最後的結果因為證明小黑熊為台灣特有黑熊—台灣黑熊,而非其他地區亞洲黑熊的證據不足,錯過野放時機宣告失敗,令人惋惜。

亞洲黑熊小檔案
亞洲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分類上屬哺乳綱、食肉目、熊科,主要分布地區分為兩區,分別是從西伯利亞東部到中國東北和日本以及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到越南和泰國。棲地主要為在海拔1000~3000公尺的山林,冬季會至低海拔地區過冬。黑熊在頸部和肩部有黑色鬃毛狀的長毛,胸部有白色的V字形斑紋。下巴有淡色毛,鼻吻部帶粉紅色都是典型特徵,平均身高約1.5~2公尺,重約200公斤。為雜食性,以堅果、橡實、漿果和其他水果、蜂蜜、昆蟲和腐肉為生,有時也捕食綿羊或山羊。黑熊擅長爬樹,能在樹上築巢休息,不過通常會在倒塌的樹根下挖洞築巢。若生活在較冷的地區也會有短暫的冬眠。在繁殖方面,3年達到性成熟,野外的黑熊平常獨自行動,只有在交配季節才與其他異性個體接觸。妊娠期為6~8個月,一次產約2~4胎,育幼兩年。平均壽命約33年。

亞洲黑熊v.s台灣黑熊
在動物園參與研究的經驗,多數遊客會將亞洲黑熊認定是台灣黑熊,其原因是「所有胸前有白色的V字形就是台灣黑熊」。事實卻不然,胸前有白色的V字形為亞洲黑熊的特徵,台灣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則是亞洲黑熊在台灣的特有亞種,牠們之間只有遺傳上的差異。在自然情況下,台灣黑熊因為地理隔離,與一般亞洲黑熊是不會有機會接觸到的,但因人為走私、非法販賣使得兩者有機會接觸,甚至交配就會造成基因的汙染,失去特有亞種的特性。這也說明了為何提出基因證據在台灣黑熊野放計畫如此重要。

請參考 從亞洲黑熊與台灣黑熊談特有生物保育(Conservation)下 閱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