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性質

水溶液凝固點降低與沸點升高

水溶液凝固點降低 (Freezing-point Depression)與沸點升高 (Boiling-point Elevation)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黃俊誠博士責任編輯

水溶液有很多特性,譬如具有滲透壓、高表面張力、凝固點和沸點與水不同等,18世紀時科學家就知道水溶液的凝固點比純水低與沸點比純水高。不只是只有水溶液,只要是含非揮發性溶質的溶液都會有這項特性。

滲透壓(二)

滲透壓 (Osmotic Pressure)(二)
東京大學理學博士陳藹然/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黃俊誠博士責任編輯

德國植物學家浦菲弗 (Wilhelm Pfeffer, 1854−1920)在1870年代,利用德國生理化學家特勞貝(Moritz Traube,1826−1894) 製造的半透膜,做了蔗糖溶液的滲透壓之定量研究。後來荷蘭的植物學家德弗里 (Jugo Mariede de Vries, 1848−1935) 在研究植物的枯萎現象時發現,當植物浸於純水中,植物會膨脹浮腫,若是改將植物浸於高濃度溶液時,植物會很快枯萎,只有將植物浸泡於適當濃度的溶液中,植物的細胞膜可維持正常。根據以上的觀察結果他推測:只有在植物細胞膜內外溶液的滲透壓相當時,細胞才能維持不被破壞。由此可知,滲透壓在生物學、生物化學和藥學上具有重大意義。

拉午耳定律(一)

拉午耳定律 (Raoult’s Law)(一)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黃俊誠博士責任編輯

我們生活時時刻刻都在接觸水溶液,自古以來科學家對於水溶液的研究也一直從不間斷,從水溶液的基本性質如滲透壓、蒸氣壓、凝固點,到水溶液的應用等。很久以前大家就發現到含有非揮發性物質的水溶液,比起純水其沸騰溫度更高,顯示溶液中溶質的存在降低了溶液的蒸氣壓。第一個將這個觀察分析提出理論的是德國化學家巴布(Lambert Heinrich von Babo, 1818-1899),他在1848年提出稀薄溶液蒸氣壓的下降相對量『∆P/P0』,在相同溫度下為一常數;也就是有相同粒子數的稀鹽類水溶液,其相對蒸氣壓的降低值和溫度無關。(式一)

(P0-P)/P0 = ∆P/P0 =k (式一)

P:溶液蒸氣壓,P0:純溶劑蒸氣壓,∆P:蒸氣壓下降量,k:常數。

溶液的蒸汽壓與拉午耳定律(二)

溶液的蒸汽壓與拉午耳定律 (Raoult’s Law) (二)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陳光彥/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溶液的組成決定了溶液的蒸汽壓。根據拉午耳定律,溶質為非揮發性非電解質的稀薄溶液,其蒸氣壓和溶劑的莫耳分率成正比。若溶質為揮發性高蒸氣壓物質,溶液的蒸汽壓等於溶液中每一成份的蒸汽壓的總和(包含溶質和溶劑),每一成份的蒸汽壓等於此純物質的蒸汽壓和它在溶液中的莫耳分率(mole fraction)的乘積,溶液的總蒸汽壓P可以表示為下面的式子P=P*AXA+P*BXB……,而個別物質的蒸汽壓可以表示為Pi=P*iXi,其中,P*i為純物質的蒸汽壓,Xi為純物質在溶液中的莫耳分率。

就像符合理想氣體方程式的氣體稱之為「理想氣體」一樣,溶液的蒸汽壓符合拉午耳定律的溶液稱為「理想溶液(Ideal solution)」。理想溶液中的分子之間的引力相似,不論是溶質-溶質、溶劑-溶劑或溶質-溶劑間的引力。因此溶液的體積具有加成性,符合1 + 1 = 2原則,不因溶劑-溶質間吸引力不同而出現1 + 1不等於2的情形。也因為分子間的引力相近,混合時無能量改變,理想溶液在混合時沒有能量的變化,不會吸熱或放熱。譬如苯(Benzene)與甲苯(Toluene)混合溶液,兩者的分子大小相近、化學結構和極性相似,可形成理想溶液。

蒸氣壓與沸點 (Boiling Point)

蒸氣壓與沸點 (Boiling Point)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黃俊誠博士責任編輯

每一種物質在一密閉系統中,當其液態和氣態達到一動態平衡時,我們稱這時候物質蒸氣的壓力為飽和蒸汽壓。物質的蒸氣壓只隨物質的種類和溫度變化,所以定溫下純物質皆有固定的蒸氣壓。不過蒸氣壓和溫度變化為一非線性關係,有興趣的同學可參考Clausius-Clapeyron relation。
當液體的蒸氣壓等於液面上的大氣壓力時,液體的內部會發生劇烈的汽化現象,此時的溫度稱為沸點。因此,大氣壓力的大小決定了沸點的高低。例如,高山上氣體稀薄,氣壓低,沸點也跟著降低。一般而言,我們稱在大氣壓為一大氣壓(1 atm)下的測得的沸點為「正常沸點」(Normal boiling point)。(圖一中紅圈處為該物質之正常沸點)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