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性質

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 (Chemical Change)
國立泰山高級中學化學科邱大育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燃燒是化學變化的一個例子。

化學反應是反應物變成一個或多個不同產物的過程,當化合物形成或分解即發生化學變化。在反應的期間,原子間重新排列而形成或打斷化學鍵。

簡單的說,當一個物質改變成另一個物質時即發生化學變化(即形成一種新物質)。而無產生新物質即為物理變化(例如,熔化冰是物理變化,因為當冰變成水,沒有產生新物質;鹽溶於水中也是物理變化,因為鹽水仍是鹽和水。)

有幾不同的類型化學變化。包括合成、分解、單取代、雙取代、中和、沈澱和氧化還原。

化學物質(Chemical substance)

化學物質(Chemical substance)
譯者:泰山高中 邱大育老師


chem sub001.JPG (7.5 KB) 被瀏覽 874 次

水和水蒸氣都是同一化學物質的兩種不同形式。
化學物質是一種具有明確化學成分的材料。這個概念建立於18世紀晚期,是由化學家普勞斯特(Joseph Proust)確定某個純化合物的構成(譬如碳酸銅的基本組成)之後得到的。他推論:”一種化合物無論如何製得,其組成的元素間都有一定的質量比”。這就是”定組成定律”。後來隨著化學合成技術的成長(特別是有機化學)和在分析化學領域中發現許多新的化學元素和新的技術(用來從化學物質中分離和純化元素和化合物),建立現代化學,現在可從許多化學課本中發現這個定義。但是,關於這個定義仍有一些爭論,主要因為在化學文獻中有很多的化學物質仍須被確定。

混合物(Mixture)

混合物(Mixture)
譯者:泰山高中 邱大育老師

懸浮液:麵粉懸浮在水中

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會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混合而成。
(一)混合物是成分物質的物理性混合,混合過程沒有產生化學反應,因此各種成份物質保留它自己的化學特性。故混合物可利用其物理性質,例如熔點、溶解度等,進行分混合物的成分分離。例如:糖水中的水和糖沸點差異很大,可以加熱使水蒸發進行分離。
(二)混合物不具有一定的組成及性質,例如海水的組成,鹽類濃度與種類就會不斷的變動。

定比定律

定比定律(Law of definite proportions)
國立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責任編輯

在化學上,定比定律,是指化合物不論其來源,其組成元素間質量比恆為定值。換句話說,它就是定組成定律。舉例來說,在任何的水樣本中氧佔了純淨水質量的8 / 9,而氫佔了水質量的1 / 9。 定比定律與倍比定律同為化學計量的基礎。定比定律和酸鹼當量定律、倍比定律是近代化學的三大基本定律,因這三個定律的發現而讓化學成為一門科學,在化學史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電解質溶液中的電化學

電解質溶液(Electrolyte Solution)中的電化學(Electrochemistry)
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

當電極安置在電解溶液有電壓產生時,電解溶液將可導電。電子,一般不可能在電解質溶液中傳遞; 反而是在陰極發生接收電子,在陽極產出電子並且電子離開陽極的化學反應方式發生。結果,在電解質陰極附近有負電荷電子雲,且在陽極附近有正電荷。離子在電解質溶液中移動以平衡這些電量,以便反應可以繼續,電子可以不斷地流動。 例如:在平常的鹽水中(食鹽水,NaCl)陰極反應: 2H2O + 2e → 2OH + H2 且會產生氫氣氣體;陽極反應如下: 2H2O → O2 + 4H+ + 4e 且氧氣氣體將被放出。帶正電荷鈉離子Na+朝陰極移動以中和那裡的OH的負電荷,同時,帶負電的氯離子Cl將朝陽極移動以中和陽極H+正電荷。若無電解質的離子,電極附近的電荷將減緩電子流動; H+OH在水中電極間的擴散將比一般的鹽類離子花更多時間。在其他系統,電極反應可能包含電極金屬與電解質離子。電子設備中其金屬/電解溶液介面會產生有用效能的化學反應就是利用電解質的導電性。

電解質對生理的重要性

電解質(Electrolyte)對生理的重要性
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

在生理方面,電解質的主要離子是鈉(Na+),鉀(K+),鈣(Ca2+),鎂(Mg2+),氯(Cl),磷酸鹽(PO43-)和碳酸氫鹽(HCO3)。加號的電荷標誌(+)和減(-)表明物質在自然狀況下以離子的型態存在,其中電子分佈不均衡,這是化學離解的結果。

電解質的應用及人體中對電解質的測量

電解質(Electrolyte)的應用及人體中對電解質的測量
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董騰元教授責任編輯

電解質的應用

• 在電池中,用兩種不同電子親合力的金屬作為電極;電池裡面,當電流被電解溶液的離子擋住時,電子流經由電池外部從一個電極流到另一個電極。電解質所儲存的化學能會慢慢地被電極反應所耗完。

• 在某些燃料電池中,固態電解質或質子導體以電子連結金屬板,讓氫和氧燃料氣體保持分離。

• 在電鍍槽中,電解質溶液在通電時在被鍍物體上沈積金屬,且在兩極間形成通路。

• 操作測量儀幾小時後,一個充滿電解質溶液的小間隙會分離兩個稀薄水銀柱,且當電荷通過裝置時,在一邊金屬會溶解而另一邊會被鍍上,並造成可見的間隙以慢慢地分離。

電解質

電解質(electrolyte)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電解質(electrolyte)是在固體狀態時不能導電,但溶於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狀態下就能夠導電化合物。瑞典化學家阿瑞尼士(S. Arrhenius)於1884年提出解離說,用以解釋電解質的性質,其學說內容包括:

(1) 電解質溶於水會形成帶電的離子(ion);而這個分解形成離子步驟稱為解離(dissociation)。

(2) 溶液中正離子所帶的總電量與負離子所帶的總電量恰好相等,這是因為溶液一定是電中性;但正離子的個數與負離子的個數未必相等。

(3) 離子可在水溶液中自由的地移動,當通以電流時,正離子移向負極,負離子移向正極,這些移動的離子,形成水溶液中的電流,所以水溶液可以導電。

”離子”的觀念在阿瑞尼士之前數十年就已經被提出,最早是由法拉第(M. Faraday)進行電解反應的研究時所提出。帶正電荷的離子叫正離子或陽離子(cation),帶負電荷的離子叫負離子或陰離子(anion)。但是法拉第當時以為水溶液必需經由電解反應才能產生離子。後來,阿瑞尼士修正此觀點。

沸點

沸點(Boiling point)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江慧玉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竹亭教授責任編輯

液體的蒸氣壓(vapor pressure)與周圍環境的壓力相等時,此時液體沸騰(boiling)的溫度稱為「沸點」。液體在低壓環境下的沸點比一般環境(受大氣壓力影響)的沸點低;而在高壓環境中的沸點比其在大氣環境下的沸點為高。換句話說,任何液體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有不同的沸點。在沸點的溫度下,液體中的分子足以克服內聚力(cohesive force)的束縛而汽化(vaporization),氣體分子形成氣泡逸去。 液體的正常沸點(normal boiling point,又稱為大氣沸點)是液體的蒸氣壓等於我們定義的『海平面上的氣壓』即『一大氣壓』(atmospheric pressure)時的沸點。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簡稱IUPAC)將正常沸點定義為:『液體在一大氣壓下沸騰時的溫度』。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