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質

Print Friendly

電解質(electrolyte)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電解質(electrolyte)是在固體狀態時不能導電,但溶於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狀態下就能夠導電化合物。瑞典化學家阿瑞尼士(S. Arrhenius)於1884年提出解離說,用以解釋電解質的性質,其學說內容包括:

(1) 電解質溶於水會形成帶電的離子(ion);而這個分解形成離子步驟稱為解離(dissociation)。

(2) 溶液中正離子所帶的總電量與負離子所帶的總電量恰好相等,這是因為溶液一定是電中性;但正離子的個數與負離子的個數未必相等。

(3) 離子可在水溶液中自由的地移動,當通以電流時,正離子移向負極,負離子移向正極,這些移動的離子,形成水溶液中的電流,所以水溶液可以導電。

”離子”的觀念在阿瑞尼士之前數十年就已經被提出,最早是由法拉第(M. Faraday)進行電解反應的研究時所提出。帶正電荷的離子叫正離子或陽離子(cation),帶負電荷的離子叫負離子或陰離子(anion)。但是法拉第當時以為水溶液必需經由電解反應才能產生離子。後來,阿瑞尼士修正此觀點。

化合物依據其水溶液導電性質的檢測,其可簡分為電解質與非電解質(non-electreolyte)兩大類。酒精或糖等物質溶於水後並不能導電,通電後也不會產生任何化學變化,這些物質便稱為非電解質。電解質溶於水後能導電,通電後往往也會產生化學變化。各種電解質在水溶液導電的難易程度皆有不同,這與溶質(solute)與溶劑(solvent)分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有關,在稀薄水溶液中大部分的溶質粒子都發生解離者,稱為強電解質(strong electrolyte);解離程度較低者,稱為強電解質(weak electrolyte)。

一般可將電解質區分為酸(acid)、鹼(base)、鹽(salt)三大類。依照阿瑞尼士學說,在水中解離可產生陽離子為氫離子(H+)的電解質稱為酸;在水中解離可產生陽離子為氫氧離子(OH)的電解質稱為鹼;酸鹼中和反應產生的電解質稱為鹽。分別舉例如下: 酸類:醋酸(CH3COOH)、鹽酸(HCl)以及硫酸(H2SO4)等。 鹼類:熟石灰(學名氫氧化鈣Ca(OH)2)、氨(NH3)以及燒鹼(學名氫氧化鈉NaOH)等。 鹽類:食鹽(學名氯化鈉NaCl);硝(學名硝酸鉀KNO3)等。


參考資料
http://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electrolyte+
http://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Svante+Arrhenius

There is 1 comment for this article
  1. 林旻翰 at 11:39:02

    化合物依據其水溶液導電性質的檢測,其可簡分為電解質與非電解質(non-electreolyte)兩大類。酒精或糖等物質溶於水後並不能導電,通電後也不會產生任何化學變化,這些物質便稱為非電解質。電解質溶於水後能導電,通電後往往也會產生化學變化。各種電解質在水溶液導電的難易程度皆有不同,這與溶質(solute)與溶劑(solvent)分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有關,在稀薄水溶液中大部分的溶質粒子都發生解離者,稱為強電解質(strong electrolyte);解離程度較低者,稱為強電解質(weak electrolyte)。

    第三段最後強電解質(weak electrolyte),應修改成弱電解質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