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羅意 Louis de Broglie

Print Friendly

德布羅意 Louis de Broglie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研究所許嘉榕研究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路易-維克多-皮埃爾-雷蒙‧第七代布羅意公爵(Louis-Victor-Pierre-Raymond, 7e duc de Broglie,1892年8月15日-1987年3月19日),簡稱路易‧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法語讀音:[lwi də bʀœj]),是一位法國物理學家,法國外交和政治世家布羅意公爵家族的後代。從 1928年到 1962 年在索邦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1929年因發現了電子的波動性,以及他對量子理論的研究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52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卡林 加獎 (Kalinga Prize)。於 1944 年,德布羅意膺選為法蘭西學術院第一席位的院士,是第十六位得到此殊榮的人士。他也是法國科學院的永久秘書。  

德布羅意在 1924 年完成了博士論文《量子理論研究》。在這篇論文裡,他詳細地解釋他所創建的的電子波理論。這包括了,根據愛因斯坦和普朗克對於光波的研究,而推論出來的關 於物質的波粒二象性:任何物質同時具備波動和粒子的性質。1927 年,戴維森與革末將電子射向鎳晶體,發現其繞射圖譜和布拉格定律預測的一模一樣。這證實了德布羅意的電子波理論正確無誤。因為這歷史性的發現,瑞典皇家科 學院特別頒授德布羅意 1929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布羅意(1892 – 1987) 生於法國,是一位法國物理學家。法國外交和政治世家布羅意公爵家族的後代。從 1928年到 1962 年在索邦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布羅意正在陸軍服役。經過哥哥運用人脈關係,他被轉派去艾菲爾鐵塔的陸軍無線電部門做 通訊兵。閒暇時間思考關於無線電的技術問題。對於日後的科學研究有很多實用價值。

1919年,退役後,德布羅意又回返索邦大學,繼續先前的理論物理研究,勵志拿到博士學位。他參加了保羅‧朗之萬主講的一個關於量子理論的專題討論 會,又修了一堂關於相對論的課。那時,哥哥摩里斯正在研究 x-射線光譜和光電效應。他時常在哥哥的實驗室裡幫忙,兄弟兩人共同發表了幾篇論文。路易的哥哥摩里斯‧德布羅意 (Maurice de Broglie) 後來也成為一位很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1924 年完成了博士論文,由於論文的題目與內容相當先進,朗之萬不能確定是否有瑕疵,所以寄給愛因斯坦一份,尋求他的意見。愛因斯坦意識到這論文很有重量,樂意 為波粒二象性背書,興奮地回信:「他已經掀起了面紗的一角」!並且將論文送去柏林科學院,因而使得這理論廣知於物理學界。

1938 年, 因為很少出國旅遊在理論物理學的傑出貢獻,德國物理學會頒給他最高榮譽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1952 年,由於德布羅意熱心教導民眾科學知識,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授予他 Kalinga Prize。1953 年,當選為倫敦皇家學會的院士。1961 年,又榮獲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

參考資料:

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 … 3%E7%BD%97%E6%84%8F
2. http://163.20.145.5/list/d205/01web/se/text/math/profile-2-01.htm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