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你體的新發明

Print Friendly

可溶你體的新發明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特約編譯張涵茜/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分子系暨有機高分所許益瑞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BBC健康新聞 2012/9/27

奈米膜溶解的速度是靠蠶絲來調控。蠶絲再次成形的結構會決定最後這個電子儀器溶解時間的長短。(圖片來源:flickr用戶mynameisharsha)

美國科學家發明出「可溶你體」的超輕薄電子儀器,根據科學期刊(Science)刊登的研究指出,這樣的電子儀器可以在達成任務之後自行溶解,而這項新科技也已經用來消滅傷口上的細菌,希望未來可以利用在醫療技術上。

這項發明是以絲質外膜包覆矽和氧化鎂所組成,可以算是「瞬態電子」(transient electronics)的延伸。發明團隊在發明這項電子儀器之前,已經研發出「電子刺青」(electronic tattoos),是一種可以隨著身體延展和彎折的傳感器。他們說這項發明跟以往的發明大相逕庭,過去對電子儀器的發明都朝持久耐用發展,而他們的發明則是要電子儀器消失不見。

要控制電子儀器溶解的速度依賴兩個科學原理:首先要讓電子儀器可以完全溶解,然後要用一個外殼去控制溶解的過程。矽本身可以溶解在水中,但溶解的速度依照體積而定,體積若是太大,則一輩子也溶不了。所以研究人員用的是一種極為細薄的矽膜,叫做「奈米膜」,可以在幾天內或幾周內溶解。溶解的速度則是靠蠶絲來調控。蠶絲可以溶解後再次塑型,蠶絲再次成形的結構會決定最後這個電子儀器溶解時間的長短。

目前實驗室已經測試了64像素的數位相機、溫度感應計和太陽能蓄電池等用途。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機械工程教授約翰‧羅傑斯 (John Rogers) 說:「這是一個新的概念,所以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尚未被發掘。」 他也指出,這項新發明很有可能用在手術後的傷口,因為手術過後的兩周是受細菌感染的關鍵期,若是能夠在手術縫合之前埋入可維持兩周的滅菌裝置,將可以防止感染。

研發團隊已經在老鼠身上實驗出可以暖化傷口殺死細菌的裝置。還有其他利用這項新科技的點子,像是可以用來在人體內緩慢地釋出藥性,或是在腦部或心臟建立感應器,甚至是運用在電腦和手機等產品,讓這些產品更具環保概念。

(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本文首度發表於科技大觀園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