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的交通呼吸:淺談綠色運輸與慢行交通 Reviving the Breath of the City: Green Transport and Slow Traffic

Print Friendly

讓城市的交通呼吸:淺談綠色運輸與慢行交通 Reviving the Breath of the City: Green Transport and Slow Traffic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江羽欣、陳靖昇

隨著地球暖化,全球環保意識抬頭,在這個後京都議定書時代,世界各國無不努力思索如何減少碳排放量。目前,在全球總碳排放量中,約1/4是來自交通運輸工具,並意味著相應的能源耗用;其中,更有近半數是來自私有機動車輛(小汽車、機車等)。

除了CO2 的排放,機動車輛使用的同時,也伴隨著空氣污染、噪音、空間需求(停車格位)甚或交通事故等外部成本。為有效抑制機動車輛的成長和相關負面效應,近年來國際間興起一股綠色運輸與慢行交通的風氣。

所謂綠色運輸,是基於永續和人本理念,使用低汙染、低耗能的交通運輸工具,以確保後代子孫的環境為考量,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同時,也提升運輸系統的效率與安全,創造更為便捷、健康也更有保障的生活與「行」的空間。

這樣的理念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可落實為一種結合「BBMW」——公車(Bus)、自行車(Bike)、大眾捷運系統(Metro)及步行(Walk)的慢行交通系統。

以舒適、可靠的大眾捷運系統(包含輕軌和快捷公車等)和公車作為城市運輸發展的主軸,橫縱之間,構建出更普及的大眾運輸系統網路;進而更透過安全、友善的步行和自行車騎乘空間設計,民眾可在不同運輸系統之間輕易地轉乘,並將大眾運輸系統延伸至最後一哩(last mile)的及戶服務。

在這樣一個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統中,即便不開車或騎乘機車,民眾仍可在城市的任意角落從容悠遊。這不僅紓解了城市交通壅塞雜亂的現象,也避免開(騎)車爭道與尋找車位之苦,更實現了一種慢活的生活態度:在我們每天通勤、購物、訪友等各種不同目的的旅行中,重新注視這個城市的風景、城市中人們的面貌,在水泥外牆所堆疊出的忙碌與疏離之外,感受一些城市的脈動與呼吸

在這股全球性的綠色運輸與慢行交通風氣之下,台灣也已有多個城市建置公共自行車系統,作為轉乘接駁和短途旅行之用,受到民眾的普遍歡迎。此外,行人徒步區、自行車專用道也漸漸串聯起以「人」為主體的城市旅行,將空間真正還予居住、生活其中的人們。同時,隨著資訊、通信系統的發達,更有多種 APP 或網站平台,提供各類的大眾運輸系統即時資訊(如公車到站時間和站上可用公共自行車數量等),協助乘客規劃行程、減少候車時間。

交通運輸始終是都市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樣的,要建構出完善的綠色節能運輸系統也必須要回到都市整體規劃的脈絡和人們每天的生活之中。即便這可能是一條漫長的改變、學習之路,然而唯有透過永續和人本理念的落實,我們方能打造一個與地球生態共容的宜居城市。

參考文獻:

  •  “Transport, Energy and CO2.”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OECD, 2009.
    http://www.iea.org/publications/freepublications/publication/transport2009.pdf
  • 張學孔、張馨文、陳雅雯。「綠色交通」。新自然主義,2013。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