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

104年臺灣旱災作為介紹(下)

104年臺灣旱災作為介紹(下)(Introduction of Drought Contingency procedure in Taiwan 2015 (II))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電腦輔助工程組博士班 陳奕竹/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副執行長 謝維權

連結:104年臺灣旱災作為介紹(上)

三、104 年旱災應變過程

表一、104 年旱災應變過程

時間 事件 / 應變
103/11/17 水利署成立「旱災經濟部水利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
103/12/2 經濟部成立「旱災經濟部災害緊急應變小組」
104/2 各水庫蓄水率僅剩 3 至 5 成
104/2/26 中央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104/3/27-5/8 於水利署 10 樓成立旱災應變中心
104/5/20 受梅雨影響,北部及中部區域旱情大為紓解
104/5/25 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撤除
104/6/8 水利署應變小組解編

104年臺灣旱災作為介紹(上)

104年臺灣旱災作為介紹(上)(Introduction of Drought Contingency procedure in Taiwan 2015 (I))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電腦輔助工程組博士班 陳奕竹/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副執行長 謝維權

民國 103 年 9 月至 104 年 6 月間,臺灣發生了嚴重旱災,103 年 10-11 月發生了自民國 36 年來氣象局有完整 13 平地測站降雨最少的紀錄,旱災期間長達 9 個月,稱為 104 年旱災。由於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全民防災」,因此本文將簡介本次旱災概況以及政府應變過程,期望能讓一般民眾提升旱災相關知識的同時,也能更加了解本次旱災事件。

認識拱壩以及其簡易分析

認識拱壩以及其簡易分析(Introduction and simple analysis of arch dams)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四年級 陳鵬元

儘管年平均降雨量高達 2500 毫米而高居全球排名第 13 名,水資源看似不虞匱乏,台灣卻是全球排名第十八缺水的國家。這是因為台灣的地勢陡峭,使得河川的河床比降極大,且因台灣東西狹長,河流又多為東西流向,使得河流短促,造成大部分的降水進入河流後都迅速流入海洋,無法有效儲存。再加上台灣的降雨時間較集中,無法一下儲存這麼龐大的水量,只能任由其流入海中。又因地狹人稠,導致台灣每人每年可分得的水資源大約只有 4000 立方公尺,僅約世界平均的五分之一。

認識「原水濁度」

認識「原水濁度」 (Turbidity)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電腦輔助工程組博士班陳奕竹

當颱風侵襲臺灣之後,有時會聽到新聞報導提到「原水濁度達到多少NTU,已影響正常供水」,其中的濁度、NTU代表什麼意思呢?又為什麼颱風之後原水濁度會上升?以及我們該怎麼解決颱風之後的供水問題呢?

伏流水

伏流水 (Hyporheic Water)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 專案計畫助理研究員蔡孟涵

什麼是「伏流水」

伏流水為流動或儲存於河道下方砂礫石層中的水源。也有學者出伏流水為河川及沼澤之底部或側部之沙礫層中所含之地下水(圖一)。

擷取

圖一 伏流水3D模型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高屏溪伏流水3D模型說明)

「伏流水」的重要性

臺灣在2014年面臨了十年來最嚴重的旱季,因此在2015年,政府公告了農業限水的相關事宜,當大家都在討論限水的問題時,也突顯了臺灣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新型水淡化技術—電容去離子技術

新型水淡化技術—電容去離子技術 (Novel Desalination Method-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黃書芸

全世界有超過美國人口三倍以上的人們正面臨缺水危機,有卅多個國家處於嚴重缺水區域,加上全球人口持續增長,水資源會更加不足。一旦缺乏潔淨用水,疾病與死亡率將會提升,農民無法正常灌溉作物,許多工廠及產業無法運行,將會影響整個地區的環境衛生和經濟發展。臺灣雖然四季有雨,但因地形高聳陡峭,河川短小湍急,不容易儲存水資源,也面臨到缺水危機。由經濟部水利署的資料顯示,臺灣在全世界缺水地區排名第十八。在這個全球面臨缺水的情況下,找尋水資源十分重要,而海水淡化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世界水資源分佈 (Global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s water)和用水(water use)情況變化

過去20 年來,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提高人類福祉,糧食和能源生產用水越來越多,這一趨勢還將在全球持續下去。然而,用水方式的變化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後果,急需我們密切關注以確保可持續使用。比較起來,水資源問題與氣候變化造成的壓力不同,水資源利用產生的壓力主要顯現在流域內部。導致用水壓力的某些驅動力是全球性的,但是其補救方法可能是地方性的,但是有些情況下,也要配合跨境公約的管制作用才能發揮成效。 圖2顯示目前生活、工業和農業用淡水的取用情況以及水庫水分蒸發的情況。目前情況下,農業用水量最大。水力發電和灌溉農業的增長(目前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對經濟發展和糧食生產至關重要。...

河流乾涸:水,二十一世紀的關鍵危機

皮爾斯帶領讀者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探索情況最為惡劣的水資源災害。這些災害不僅發生於發展中國家,亦滋長於那些表面上似乎是能控制水資源問題的國度。我們有多少人知曉,曾經水勢磅礡的里歐格蘭特河,已經減量成一條靠近美墨邊境的涓涓細流?或者是利比亞為人所知的「大人工河計畫」輸水管路,每年可將六百五十萬立方公尺的水,輸送橫越六百英哩的沙漠?沙烏地阿拉伯使用來自古老含水土層,年代非常久遠而無法替換的「化石水」,灌溉她所有的小麥及紫苜蓿?中國、印度及巴基斯坦所使用的地下水,據估計佔全世界使用量超過一半?在美國加州,排出去的水比補充進來的水多出超過百分之十五?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使得如此嚴肅的主題趣味橫生又具有教育性,對一般讀者或是水資源專家皆然。它對水資源社會、政治與經濟的複雜性,進行全面向的審視,涵蓋的議題包括表面水資源(河流、湖泊以及濕地)、地下水開發及品質、水資源相關衝突、跨國界水資源、洪水以及乾旱。至關緊要的是,許多這些議題是透過直接受其影響的當地民眾角度來進行檢視。

缺水危機迫在眉睫

對全球水資源所做了五年調查分析的科學家指出,世界人口中有三分之一住在缺水區域。同一個研究團隊先前也做過同樣的研究,他們曾預測,水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到二○二五年才會出現。但是現在的情況已經令人憂心。斯里蘭卡巴塔拉穆拉(Battaramulla) 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主任瑞斯伯曼(Frank Rijsberman)說:「不是數十年之後才會缺水,它現在已經發生。」瑞斯伯曼八月二十一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二○○六世界水資源週」發表了研究成果。來自一百多個研究單位的數百位科學家協力完成了這個研究。這是二○○○年一個類似研究的改進版本,當時的研究報告關注的焦點,是農作物使用的水資源。最新的報告還包括了牲畜與漁業所使用的水,並整合了來自不同河川流域與衛星測定之灌溉土地的新資料。農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河川、湖泊與地下的水,有百分之七十四被用於農業。 二○○○年,七千兩百立方公里的水用於種植農作,到了二○五○年,人口的增長將使水用量增至一萬一千到一萬三千五百立方公里。研究報告的作者認為,我們必須要改變用水的方法,好比淡化海水用於灌溉,或者是改變飲食習慣,少吃需要大量水分才能生長的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