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足跡與化石

腕足動物

腕足動物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葉昭松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圖一、學名 Spiriferina rostrata 的腕足動物門生物化石。此圖為來自作者 Didier Descouens 原創 (採 CC 授權)

腕足動物(Brachiopods)在生物分類學上屬於動物界的一門,與帚形動物門親緣較近,外型雖類似軟體動物門斧足綱(二枚貝類),但無親緣關係。腕足的兩瓣殼體位在軟體之背腹面,不同於二枚貝之左右面,且兩殼大小不等,一般較大的為腹殼(或具有莖孔,稱為莖殼),另一較小的為背殼(或具有腕骨,稱為腕殼),幼年期分泌之殼體具鉤狀似鳥嘴稱為喙部。腕足動物門主要分成兩綱:無鉸綱和有鉸綱,有鉸綱的背腹兩殼間有齒和槽可絞合,無鉸綱則否。殼體的化學組成也不相同,無鉸綱腕足動物殼體以幾丁質、磷酸鹽為主要成分,有肛門。有鉸綱腕足動物殼體則主要是碳酸鈣質,無肛門,排泄器官為原腎。因不同於軟體動物中的其他貝類,具有伸出殼外的肉足,用於固著於海床中,所以稱為腕足動物。

三葉蟲的二三事(三)

三葉蟲的二三事(三)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蔡哲銘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根據化石的紀錄可知在寒武紀初期,三葉蟲就已有很多的種類,且廣泛分佈在各地,之後三葉蟲快速演化,到寒武紀中期,極為興盛。不過寒武紀末期時,發生了三次的三葉蟲滅絕。到了奧陶紀初,三葉蟲適應輻射,可能是因為他的天敵也在之前大量滅絕,所以進入奧陶紀時,得以再次輻射演化;但是奧陶紀晚期,又再次出現物種滅絕的情形,三葉蟲的種類就大量的減少了。志留紀、泥盆紀時,持續減少。到了石炭紀、二疊紀時,就只剩下極少數幾個種屬,最後在古生代結束時,正式宣告完全滅絕。

三葉蟲的二三事(二)

三葉蟲的二三事(二)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蔡哲銘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二)胸部:三葉蟲的中間部分即為胸部,和頭甲不一樣的是它有分節,且每一節往左右兩側各生出一對節肢,胸部構造可分為軸部(中軸)和兩側的肋部(肋葉),是由背溝所分開。這兩個部分都是由各自獨立但互相連接的節組成,數目則可多達四十多節。

軸節:每一個軸節前後各有一個關節半環,而和次一個軸節間,則有關節溝分開。有時軸節上會有疣狀突起,稱為中疣,有時亦有軸刺。

肋節:每一個肋節上有肋溝,形狀深淺具變化,每個肋節間則是由間肋溝分開,在肋節的邊緣有時也有刺,稱為肋刺。

三葉蟲的二三事(一)

三葉蟲的二三事(一)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蔡哲銘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三葉蟲的名字就是根據它的外部形狀而來,不論縱看或是橫看都是三葉。橫向看是由頭至尾分成「頭甲」(cephalon)、「胸部」(thorax)、「尾甲」(pygidium)三部。若由縱向來看,則可分為中央的「軸部」(Axis)和兩側的「肋部」(Pleural lobe),而大小自 5 公釐(Agnostus)到700公釐(Uralichusribeiroi)不等。但若說到三葉蟲的內部構造,目前我們所知的非常少,因為生活環境的關係,能夠成為化石而保存下來的,只有硬的甲殼部分,由目前化石上見到的一些器官和肌肉組織,可以指出他們的相關位置,卻無法知道確切的功能。下面就從三葉蟲的頭部開始介紹起:

生物地層

生物地層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葉昭松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從寒武紀( 5.4億年前)以來,已有數百萬個物種出現又滅亡,某些物種滅亡後形成化石保留在地層中。它們的出現和滅亡時間,為岩層對比提供了最好的資料。生物地層就是使用一組岩層中所含同一化石或一組古生物特徵來區分上下的關係。

第一個在歐洲發現的有角恐龍(First Horned Dinosaurs Found in Europe)

第一個在歐洲發現的有角恐龍(First Horned Dinosaurs Found in Europe)
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地球科學科邱宇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歐洲有美麗的風景,美味的食物和酒,還有巴黎、倫敦、羅馬這些浪漫的城市。但是和北美與亞洲相比,歐洲仍少了一些東西,如有角恐龍化石。但在匈牙利的新發現改變了這個現況,有些恐龍可能用「跳島」(island-hopped)的方式進入歐洲。

不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Peter Dodson說:「這個新發現的化石是非常有說服力。」

最初的羽毛是否妨礙飛行?(Did First Feathers Prevent Early Flight?)

最初的羽毛是否妨礙飛行?(Did First Feathers Prevent Early Flight?)
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地球科學科邱宇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如果,像古老諺語所說:「一鳥在手勝於兩鳥在林」,那是因為現在大部分的鳥類在我們抓它之前,它已迅速飛走。但並非總是如此,根據最新的鳥類羽毛化石研究結果,因為第一種鳥類不是飛的很好。不過,有些研究人員認為,現在就下定論說這些羽毛無法幫助飛行還言之過早。

Pages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