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Collision)

Print Friendly

碰撞(Collision)
臺中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所謂碰撞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在極短時間內,產生相互作用而造成速度(或動量、動能)的改變。

碰撞的發生對象並不限於發生在兩個物體之間,例如:在撞球的過程中,母球未必同時只與一個子球相撞,與多個子球同時碰撞雖然機率較低,但未必不可能,因此說成只發生在兩物體間,將會比較狹隘。但是通常而言,物理總先討論比較簡化的情形,因此先討論兩個物體間碰撞的情形,並先將兩物體都視為質點,以簡化問題。(註:維基百科此處定義為兩物體間相互作用,顯然有挑剔的空間)。

碰撞發生不一定要接觸,廣義而言,當兩物體相互作用力為超距力時,也可以稱為碰撞,比如說:拉塞福(Rutherford)利用α粒子撞擊金箔的實驗中,我們會說: α粒子與金箔碰撞後,被金箔散射,故常稱為α粒子散射實驗。

碰撞發生時,未必是相互接近,例如爆炸,原本相對靜止,後來為相對遠離。然而,兩物體如果原本就相對遠離,除非後來相對速度改變,否則兩物體恆不產生碰撞。

發生碰撞時,除了產生物理變化(速度、動量或動能產生變化),亦有可能伴隨其他變化,例如:化學變化、光電效應等。但就機率而言,彈性碰撞(定義詳見下方:碰撞的分類)永遠可能,例如:碰撞角度不對、未達活化能、低限能…等情形發生時,都可視為發生彈性碰撞。最有名的例子是康普頓效應(Compton effect)中,如果X光與電子間為彈性碰撞,則此時稱為湯木生散射波(Thomson scattering)。

碰撞的分類,至少可以有兩方面:第一種是以碰撞前後動能是否守恆來區分,第二種是以碰撞後兩物體是否仍沿同一直線運動而區分。

第一種:碰撞前後動能守恆者,稱為彈性碰撞(elastic collision)、反之,碰撞前後動能不守恆者,稱為非彈性碰撞(inelastic collision)。詳細分類將另文討論。

第二種:碰撞時兩物體質心連線與接觸點共線,因為三者共線,因此速度(動量或動能)變化亦沿此直線,故物體恆沿直線運動,稱為正向碰撞、或稱為一維碰撞(one dimension collision)、對正碰撞。反之,如果兩物質心連線與碰撞點不共線但共面,則稱為二維碰撞、或斜向碰撞,此時碰撞遵守之守恆定律仍如一維碰撞,但需考慮為向量形式(in vector form)。詳細將另文討論。

參考資料: http://simple.wikipedia.org/wiki/Collision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