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數位影像淨化原理(一)

Print Friendly

CCD數位影像淨化原理(一)
臺北市立中崙高中地球科學科吳昌任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數位式的可見光感應器(CCD、CMOS等)已取代傳統底片,為大部份天文觀測所使用。數位感光晶片有其優點,包括光線造射後產生的信號強度,與入射光線強弱呈現線性反應(在絕大部份狀況下)、微弱光線下的量子效應較高等特性。

註:量子效應:在特定波段下,每100個光子進入感應器後會被偵測到的比例,最高為100%。CCD不管光線強弱,皆有穩定的量子效應,最高可達80%以上。微弱光線下的底片,其量子效應則是小於10%。

也因為偵測到的天體信號直接轉為數位信號,使用者可以用電腦方便的進行事後的影像處理。利用天文影像處理軟體,將隱藏在影像中的雜訊、光線不均勻等影響後續分析結果的因素,以客觀的方式修正,也可以提高影像的訊噪比。這一系列的影像處理程序可以讓影像看起來更乾淨,所以在此也稱為CCD影像「淨化」。

尚未淨化前的CCD天體影像

淨化後的CCD天體影像

用CCD拍攝的天體影像中,除了我們所要的訊號之外,還暗藏了哪些不該出現的訊號?是否能以其他方式客觀的重現並加以校正,是本文章的重點。雖然本文以天文專用CCD作為說明的主軸,但其淨化原理也可以用在一般數位相機所拍攝的影像上,前提是數位相機的觀測檔案必須以無破壞、無壓縮的方式存檔(通常是使用相機的RAW檔形式儲存),再以線性方式轉換處理。

天體影像中的熱雜訊校正:暗電流(Dark Current)校正

使用CCD拍攝影像時,為了讓感應到光線後所產生的電子信號能持續留在原像素(pixel)之中並予以累積,CCD需要對每個像素持續通電。通電即會產生 溫度, 拍攝的時間越久,CCD的溫度也就越高,而溫度越高,CCD本身會產生的雜訊也就越高。為了讓CCD的雜訊降低,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溫度,所以天文專用的 CCD多為可以控制溫度的冷卻CCD,其目的就在於降低雜訊,並在拍攝的過程中保持CCD溫度的穩定,以便於其他時間重現出與當時相同條件下的雜訊,以用 來精確校正。

如果我們可以在無光的環境下以相同的溫度與曝光時間再次拍攝CCD影像,所得到的就是純粹由CCD溫度所產生的雜訊,所以這樣的校正影像也稱 為暗電流影像(dark current frame),顧名思義,就是CCD本身在無光的環境下所產生的訊號。

天體影像從CCD讀取出來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雜訊校正:偏壓雜訊(BIAS)校正

一般天文CCD晶片上有數百萬個像素,每個像素的特性皆不同,有些在未拍攝的狀態下也會有少許的電子信號產生,有些則是曝光結束後,在從CCD晶片讀出影 像的過程中,每個像素的影像信號依序傳輸時所產生的雜訊,這些雜訊同樣會加入拍攝的天體影像中,需要加以排除。這種校正影像稱為BIAS(偏壓雜訊)。因 為BIAS是像素本身以及信號傳遞過程所產生的不必要訊號,與拍攝時間無關,所以其實偏壓雜訊影像就是拍攝0秒鐘的暗電流影像。

天體影像中的光線不均勻校正:平場校正(Flat Field)

光線從望遠鏡前方進入一直到被CCD的像素感應之前,至少會經過望遠鏡的鏡片或玻璃、濾鏡、CCD前方的保護玻璃等等,每個光線經過的地方如果有灰塵或污 漬,或是透光率不同,就會造成到達像素的光線不均勻。

此外,望遠鏡雖然可以將光線集中聚焦,但是光線出口處的中央最亮,越旁邊光線越弱,稱為周邊減光效 應。如果不做校正,將會出現星星在CCD的位置不同,其亮度就不同的錯誤。解決方式就是將整個光學系統對向均勻的光線來源拍攝影像,即可知道光量不均的狀 況。這樣的校正影像稱為平場影像(Flat Field image)。


參考資料
1. http://www.bisque.com/sc/shops/store/CCDSoftWin2.aspx
2. http://www.willbell.com/aip/index.htm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