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作用(上)

Print Friendly

固氮作用 (Nitrogen Fixation) -上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大氣成分中有80%為氮氣,但游離的氮氣無法被植物直接吸收,需將其轉化為含氮化合物,如銨鹽(NH4+)或硝酸鹽(NO3)等,才能被植物利用。 將氮氣轉變為含氮化合物的過程稱為固氮作用,可藉由自然固氮或人工固氮兩種方式來進行;人工固氮是指以化學方法將氮氣轉變為含氮化合物的作用,如工業上常用的「哈伯法」;哈伯法利用鐵為催化劑,在高溫、高壓下將催化氮氣與氫氣化合以生成氨氣,再經由一連串的反應將其轉化為硝酸或氮肥等含氮化合物。

另一種人工固氮的方式為「仿生固氮」,主要是利用鉬和釕等過渡金屬的雙氮配合物,弱化氮氮間的三鍵,而達到固氮的目的;此種方法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但目前的技術仍未純熟,且催化效果不佳。

自然固氮是指在自然狀態下,將空氣中游離的氮元素轉化為含氮化合物的過程,包括:「高能固氮」和「生物固氮」兩種途徑;「高能固氮」是指藉由雷電所提供的能量,促進硝酸等含氮化合物的產生,此種方式所固定之氮氣約佔自然固氮的10%;「生物固氮」是指藉由自然界中特定的微生物(固氮菌),將空氣中的氮氣經由細胞中酵素的催化,轉化為氨(NH3)等含氮化合物,此種方式約佔自然固氮的90%。

土壤中的固氮菌種類甚多,包括:化學自營菌、光合硫化菌、根瘤菌、放線菌和藍綠菌等;有些為分布於陸地及水體中的游離性固氮菌,如:固氮螺旋藻及光合固氮菌等;有些為分布在根部或葉部附近的協同性固氮菌,利用植物所分泌的物質存活及固氮,如與分布於禾木科植物根部附近的的螺旋狀固氮菌;而固氮總量最多的則是共生於高等植物(如豆科、蘇鐵、赤楊等植物)體內的共生性固氮菌,如根瘤菌、放射菌及共生型藍綠菌等。 根瘤菌是土壤中常見的桿菌,最早於1888年從豆科植物的根瘤中分離而得,因此命名為根瘤菌(rhizobium)。

請參閱 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下 閱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