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測量及其相關歷史(trigonometric measurement and its history)

Print Friendly

三角測量及其相關歷史(trigonometric measurement and its history)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數學科洪誌陽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退休教授責任編輯

一般而言,處理三角測量的問題 (對現行教材而言 ),是先將題目讀懂,轉化為數學,然後再透過解三角形的方式求得答案。不過學生遇到的,常是在設計好測量方式情境下,所處理的問題。其實,若在講解時可以從測量問題的原始狀況出發會別有一番風趣。在眾多版本中,康熙這部分的寫法最符合個原則值得參考。 在底下將一些想法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討論。

測量物體的高度、長度、寬度或深度,在很多問題中會被自然的提出,如土地測量、航海、天文觀測及地圖繪製等等。它最原始的問題應該是:我們如何用已知的知識去幫助我們知道待求物體的高度等等。

西方最早的記載是泰利斯(Thales)利用相似三角形來測得金子塔的高度,傳說他還曾經給出一種應用「邊角邊」的定理來計算船離河岸距離的方法,Katz在其《數學史通論》中有提出兩種猜想的方式,其實還蠻適合作為三角測量的開場。1

原因之一當然是他回歸到了測量問題本身,另一是他並不是使用三角函數作為處理問題的工具。我們老師教學的結果,若是讓學生以為只有「三角」測量,那就頭痛了。當然,不用三角函數作測量的經典,當推中國發展出來的測量方式:「勾股」測量,若有時間,很可以作為三角測量的一個補充,至少也可以介紹一些資料給學生閱讀。2

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西元前540年,希臘工程師尤帕林納斯(Eupalinos)奉命在薩摩的卡斯楚山兩側的城鎮開鑿引水隧道,以解決居民飲水問題。3 此處,我們當然是簡化、改編了他原始的問題,提出底下的情境:

尤帕林納斯為了盡快的解決用水問題,他將工人分組成兩個團隊,從山的兩邊同時開挖,請問要如何給予兩組工人指示,才能合作的完成這項工程。(請注意,若放任兩組工人任意挖掘,導致水平方向或鉛直方向產生誤差,所挖的隧道就無法接起來,另一個問題是,隧道的總長當然是越短越好。)

每個人的策略可能不盡相同,不過這種開放性的問題,也許才能抓住測量的本質。當然,課綱的重點是在利用三角函數來解決測量問題,不過想讓學生能對這個方法產生感覺,知道它的優越性,前面的這個步驟可能還是無法省略。

在我們把焦點放在三角測量之前,再花幾句話談一談它重要的工具:正弦定理與餘弦定理。第一,並不是只有這兩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做三角測量,例如,早期的課本也有提正切定理,但是,它們是最好用的兩個。第二,基本上,正弦定理與餘弦定理是等價的定理,也就是說,它們可以互相推導。4 不過這兩種「形式」,在我們解三角形時,互補的很好。第三,這兩個定理,在希臘時代就已經被使用了,由天文學所提出的測量問題,在托勒密的《大成》(Almagest)中,至少已經等價的使用了餘弦與正弦定理。它們之所以在解三角形時有用,也就是因為它們是透過實際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這兩個定理,與三角函數的一些基本概念,架構了高中的三角測量。

我們現在切入三角測量。我們若想測量一棟建築物的高度,最簡單的方式當然是從 \(A\) 點向前走距離 \(a\) 至底部 \(B\) 點,再測其對頂部 \(C\) 點的仰角 \(\theta\),由此可以得到 \(h=(\tan\theta)a\)。

不過,我們常常無法如願的到達底部 \(B\) 點,所以,替代的方案是從 \(A\) 點向前走距離 \(a\) 至恰當的 \(D\) 點,不過,此時要多量一個角度,最簡單的是在 \(D\) 處量對頂部 \(C\) 點的仰角 \(\varphi\),

因為 \(\overline{AB}=h\cot\theta\),\(\overline{DB}=h\cot\varphi\),
所以 \(\displaystyle h\cot\theta=a+h\cot\varphi\Longleftrightarrow{h}=\frac{a}{\cot\theta-\cot\varphi}\)

這個方式是三角測量常用的基本式子,很方便!

16861_p1

不過有時無法直接面對著 \(B\) 點直接走一段距離,譬如說這個方向的距離不夠長時,我們可以把平面圖擴展成立體圖,即走的並不是 \(\overleftrightarrow{AB}\) 的方向,如圖。此時因為資訊又不夠了,所以,可再量一個角度。例如我們量得 \(\angle{BAD}=\alpha\),因為 \(\overline{AB}=h\cot{\theta}\),\(\overline{DB}=h\cot{\varphi}\),透過餘弦定理,我們可以列一個等式求解 \(h\)。

\((h\cot\varphi)^2=(h\cot\theta)^2+a^2-2(a)(h\cot\theta)\cos\alpha\)

又或者量得 \(\angle CAD=\beta\),因為 \(\overline{AB}=h\csc\theta\),\(\overline{DB}=h\csc\varphi\),
我們可以得下列等式來求解 \(h\)。

\((h\csc\varphi)^2=(h\csc\theta)^2+a^2-2(a)(h\csc\theta)\cos\beta\)

 

16861_p02

我們也可以從 \(D\) 再走一段距離 \(b\) 至 \(E\) 點,並測得其仰角為 \(\alpha\),不過這樣還需要一個角,譬如我們量得 \(\angle{BAE}=\beta\),因為 \(\overline{AB}=h\csc\theta\),\(\overline{DB}=h\csc\varphi\),\(\overline{EB}=h\csc\alpha\),亦可列得一等式求 \(h\)。

\(\displaystyle\frac{(a)^2+(h\cot\theta)^2-(h\cot\varphi)^2}{2(a)(h\cot\theta)}=\frac{(a+b)^2+(h\cot\theta)^2-(h\cot\alpha)^2}{2(a+b)(h\cot\theta)}\)

前面這幾個圖在教材中均是常見,上面的建議只是提供一個流程來將它們一網打盡,而不是看成一個個單獨的例題。當然在真的測量時,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例如角度的測量、(一般可能需要考慮到)測量者的高度或當地面不平坦時。有時量高轉成量寬時,也會有些許的差別,這都是不實際考慮就得不到的經驗。

在實際做角度的測量時,學生的誤差有時會很大,這當然跟他們的態度有關,不過有時也是因為他們所使用的工具。一般的建議,是透過量角器來做成一個簡單的工具,其方法為在中心處挖一個小孔並繫上一細繩,在繩子的另一端繫上一個重物。

測量時,將量角器 \(0^\circ\) 這一端靠近眼睛,另一端對準目標物觀測點。俯視目標物時,若細繩所示的角度為 \(\theta\),俯角為 \((\theta-90^\circ)\),仰視物體時,若細繩所示的角度為 \(\theta\),可知仰角為 \((90^\circ-\theta)\)。

做評量時,建議也出一兩題開放性的問題,下面是一個例子:

在籬笆的內側有一待測量的物體 \(AB\),欲量其長度,但又不能進入籬笆內。試設計一種測量方式,使可以量得 \(\overline{AB}\),並寫出你的計算公式。如果可以,設計工作單,讓學生去測量學校內特別的建築或事物,也是相當精采的。

三角測量當然不僅於此,以前我自己在學習時,看到大地測量或地圖製作時三角化的圖7,就非常高興了,每次思及至此,都深深的覺得自己的不足,也深深感受:覺得數學沒有用,是因為我們懂得不多!共勉之!

註:

  1. 見Katz[2004]p75。
  2. 推薦蘇俊鴻[2007],對中國勾股測量的介紹,是一篇相當不錯的文章。
  3. 相關的資訊可查閱http://en.wikipedia.org/wiki/Tunnel of Eupalinos。
  4. 還有投影定理,這三個定理的等價性,倒可以做為學生的一個習題。
  5. 見Katz[2004]pp115~120。
  6. 當我們用文字式來表式這個式子,一般性的做討論時,自然會提出這個問題。
  7. 參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iangulation。

參考文獻:

  1. 毛爾(Eli Maor)著(胡守仁譯),《毛起來說三角》(Trigonometric Delights),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年。
  2. Katz, V. J.《數學史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蘇俊鴻,〈中國的測量術〉,《HPM通訊》第五卷第四期,收入《HPM十年風華》頁93~100,數學學科中心,2007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Tunnel_of_Eupalinos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iangulation。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