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新技術

Print Friendly

天氣預報新技術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Weather Forecas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李亭誼研究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在夏秋兩季,主要影響台灣的天氣系統為颱風(typhoon),所以關於颱風的天氣預報就顯得相當地重要。颱風預報內容除了包括風速、颱風移動速度及方位外,還有一項重要的預報要素就是降水量,是由於颱風影響台灣時,常帶來豐沛的雨水,雖可舒緩水庫缺水危機,但過多的降水有時造成土石流發生或發生嚴重的水災,造成經濟、社會與生命安全等損失與危害,故颱風的降水預報就顯得十分地重要。

近期中央氣象局結合四位學者針對颱風降雨的預報技術,研發出新的颱風路徑與降水預報技術,稱為「衛星潛勢類比預報技術」。此項預報技術是利用SSM/I繞極衛星傳送下來較高解析度的資料作為觀測資料庫,以八個類似路徑典型由東往西的颱風個案侵颱路徑當作模擬的基礎,結合美國發展的第三代降水量推估技術,所研發出的一套颱風降水預報模式。這一套模擬技術不但能提高颱風移動路徑預報準確度,也能進行較小時間尺度的降水預報,比以往的颱風預報更能做出較快速的雨量預報。2009年作初步測試,對莫拉克颱風的雨量及降雨區域的進行預報,預估莫拉克颱風三天內累積雨量達一千七百多毫米,雖與實際值的兩千毫米以上的降雨有些差距,但也具有防災的參考價值。

中央氣象局預計在2010年度將正式引進這項技術,作為現有的颱風預報的參考。由於「衛星潛勢類比預報技術」所使用的氣象觀測資料來源為繞極軌道衛星的微波資料,繞極衛星雖然因為繞行軌道距離地球表面較低,所以可以提供較高解析度的觀測資料。但是因為繞極衛星是環繞兩極,所以每四個小時才能飛越台灣上空一次收集一次觀測資料,此與目前氣象觀測常用的同步衛星每半小時提供一次資料不同,所以這項技術在觀測資料的數量與密集度仍有待改進。

此外,這項預報技術在針對颱風路徑的預報上有限制,因為此項技術的典型颱風個案資料庫皆為由東往西移動的颱風類型,故針對從東部登陸,越過中央山脈再由從西部出海的颱風來說,路徑預報才會較準確。如果欲預報之颱風移動路徑與模擬系統預設移動路徑不一致時,預報就可能產生較大誤差。

在颱風預報準確度的提高上,除了改進預報技術外,準確和密集的收集觀測資料也是影響預報精確度的一大關鍵。目前中央氣象局還有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進行氣象飛機觀測活動,利用美軍的C130,P3等改裝的觀測飛機,收集颱風外圍之氣象資料,再搭配氣象局的「模式」進行預報,可以大大提高颱風預報的準確度,但這樣的飛機觀測雖可收集準確和密集的觀測資料,但是花費的費用高,通常只有於國際合作的大型計畫才可能進行。

 

參考文獻:
彭群弼(民99年)。颱風降雨預報研發新技術,可提升路徑準確度。取自:http://twb.zhreader.com/2010/06/blog-post_5186.html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5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