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色勒(Henry Moseley I)

Print Friendly

莫色勒(Henry Moseley I)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化學科陳藝菁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莫色勒是英國物理學家,生於1887年11月23日,死於1915年8月10日。他主要的科學貢獻為提出原子序(atomic number)和莫色勒定理(Moseley’s law)。他以較合邏輯的順序排列週期表(periodic table)上的元素,並提出原子核中的正電量與原子序相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莫色勒離開牛津大學去從軍,不幸於1915年在戰役中被狙擊手殺害,得年27歲。



1887年,莫色勒出生於英國西南部海岸的小鎮:魏茂斯,多塞特(Weymouth, Dorset)。莫氏的父親是個博物學家,牛津大學解剖和生理學教授,同時也是探險家。母親是貝類學者的女兒。莫氏大學畢業後,於1910年至曼徹斯特大學(Manchester University)與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共事。第一年莫氏肩負沈重的教學工作,但一年後他卸下了教學工作而開始全職研究。1913年,莫氏藉著使用晶體的X射線繞射光譜,發現各種金屬有其特定的X-射線頻率。他所使用的X射線光譜儀是利用高速電子(陰極射線)撞擊金屬靶面以產生X射線,利用不同的金屬做靶時,撞擊出的X射線波長並不相同,當較重的原子受電子撞擊後,會發出較短波長的X射線。他按照各種元素產生的X射線波長排列後,發現和週期表上的元素順序一致,因此就將這個順序稱為原子序。更進一步,他又找到波長與原子序間系統性的關聯,提出X-射線頻率的平方根與原子序成正比,此即所謂的莫色勒定理:

在莫色勒的發現之前,大眾普遍認為原子排列是半主觀的次序,週期表上的元素以原子量排列,但視其需要將元素更動到週期表上適當的位置。例如鈷(cobalt)和鎳(nickel)根據其化學性質,被分配到的原子序分別為27和28,但它們的原子量幾乎一樣(事實上鈷的原子量比鎳大)。依照原子量的排法,鎳應排於鈷之前,但若根據化性,鈷則應排於鎳之前。莫氏的實驗直接顯示出鈷與鎳有不同的原子序27和28,而能以客觀的測量,將元素置於週期表上正確的位置。也就是說,莫氏的實驗指出原子序並非主觀的,而是有實驗測量的基礎。此外,莫氏也指出原子序43、61、72和75是空白的。現今則已發現前兩個元素是有放射性的罕見元素Te(technetium)、Pm(promethium),後兩個則為自然存在的穩定元素Hf(hafnium)(1923年發現)和Re(rhenium)(1925年發現)。這些元素在莫色勒生存的年代並未被找到,但已有科學家預測它們的存在。莫氏證實了這些預測,而且又預測了兩個當時尚未被發現的元素,並認為在Al(aluminium)至Au間已無其他未知元素存在的可能。

參考資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 Moseley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seley’s Law

請參閱莫色勒II(Henry Moseley II)閱讀

There is 1 comment for this article
  1. at 09:57:01

    第三段倒數第五行:原子序43的元素符號錯了喔!是Tc(鎝)不是Te(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