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厄 Max von Laue

Print Friendly

勞厄 Max von Laue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研究所許嘉榕研究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1879年10月9日,馬克斯‧勞厄出生於科布倫茨附近的普法芬多夫(Pfaffendorf),父親是德國的一位軍隊官員並於1913年獲得世襲貴族稱號,馬克斯‧勞厄也隨之改稱馬克斯‧馮‧勞厄。1906年,馮‧勞厄獲得大學任教資格後,開始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1907年利用光學實驗證明了愛因斯坦的速度疊加理論。馮‧勞厄從1909年起在慕尼黑大學的理論物理學研究所任教光學、熱動力學和相對論。1916年起加入了維爾茨堡大學的戰時研究工作,從事用於電報和無線通信的高真空管研究。

1917年,當物理研究所在柏林建立時,愛因斯坦擔任主任,而馮‧勞厄則任副主任,負責研究所的大部分管理工作,與德國的科學研究接觸緊密,在這段時期及 以後,馮‧勞厄對德國科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英國期間,馮‧勞厄寫了一篇關於X射線 衍射時的低吸收的論文,於1948年貢獻給了在哈佛大學的國際晶體學家聯盟。1946年,他作為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執行主任前往哥廷根,任哥廷根大學 的名譽教授。1951年,馮‧勞厄被選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在柏林的弗里茨‧哈伯物理化學研究所主任,與Borrmann等合作,從事X射線光學的多項研 究,直到1958年退休。

馮‧勞厄最著名的研究是發現了晶體中的X射線 衍射現象,藉此不僅證明了X射線的波特性,也證明了晶體的晶格結構。憑藉這一研究成果,馮‧勞厄獲得了191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馮‧勞厄的這一發現源 自於他對光波通過週期性結晶顆粒問題的討論,他得出一個想法,電磁射線的波長越短,正如X射線所呈現的那樣,會在某種介質中引起衍射或者乾涉現象,而晶體 則正是這樣一種介質。馮‧勞厄給出了這一現象的數學公式,並於1912年發表了這一發現。 這是固體物理學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從此,人們可以通過觀察衍射花紋研究晶體的微觀結構,並且對生物學、化學、材料科學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 用,例如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佛朗西斯‧克里克就是通過X射線衍射方法得到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馮‧勞厄的另一項重要貢獻是對超導問題的研究,完成於他任柏林洪堡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期間。 這一時期,Walther Meissner正在柏林帝國物理技術學院研究許多金屬在相當於液氦溫度時呈現的電阻消失現象,馮‧勞厄在1932年對這一現像作出了解釋,破壞超導性的 磁場閾值依物體形狀的不同而改變,因為磁場是在超導狀態建立後才形成的,磁場由所用金屬表面的超導電流引起。 馮‧勞厄曾獲得過包括馬克斯‧普朗克獎章在內不計其數的榮譽。 他獲得了波恩大學 、 斯圖加特大學 、 慕尼黑大學 、 柏林大學 、 曼徹斯特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是俄羅斯學會、柏林科學學會、德國物理學會、法國物理學會、法國礦物學和晶體學會的成員。

參考資料:
1. http://zh.wikipedia.org/zh-tw/%E … #.E7.94.9F.E5.B9.B3
2. 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Know/PhyStory/Bragg.htm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