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三十秒,我給你一座喜馬拉雅山!-在空箱中製造一個微型的山脈摺皺(Fold Mountain)

Print Friendly

給我三十秒,我給你一座喜馬拉雅山!-在空箱中製造一個微型的山脈摺皺(Fold Mountain)
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科學教育組林蓓伶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向學生展示菊石化石(一種滅絕的海洋生物),如圖一所示。此種生物從出生到死亡都是在海中,但菊石化石卻出現在五千公尺高喜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這是怎麼一回事?這個現象解釋了喜馬拉雅山乃是由於印度與亞州碰撞所形成的。例如:印度的次大陸藉由板塊運動的過成,被推向亞州陸塊。我們將模擬 在這兩個版塊間的海底岩層當時的情況。一層乾沙一層麵粉(兩種不同色的粉末即可),這樣交錯在空箱中,鋪成數層平坦的地層,並在空箱的一端設立一個站立的隔版,如圖二所示。不要將箱子裝超過半滿。小心翼翼的將隔版往箱子的中央推,如此一來沙層及麵粉層將會被壓縮,在整個推擠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都停下來看一下結果。通常,地層會彎曲形成一個摺皺,有一些會翻轉。(圖三) 最後,有一組地層會滑動超過其它的地層,形成斷層。(由擠壓造成的斷層類型為逆 斷層。) 沙子的上層表面會上升到箱子的頂部,模擬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時的岩層上升。

教案

標題:the Himalayas in 30 seconds!

副標題ing a miniature fold mountain range in an empty box.

主旨: 模擬側向的壓力如何擠壓岩石形成皺摺及斷層,以及摺皺力量形成山脈的過程。

適用年齡: 9 – 18 歲。 活動時間: 教師示範約十分鐘。

學習目標: 學生可以:
1.描述側向的力是如何產生地層的摺皺與斷層。
2.解釋當力量夠大時,山脈是如何由岩層所造成的。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輕易的將此活動與地球本身連結。

內容:
此活動可用於物理關於”力”之課程的延伸,或是地理課時,幫助學生理解地球的表面特性,影響天氣系統(例如季風)的模式。

接續活動:
·要求學生畫下摺皺形成過程的變化。一個系列的圖像。
·利用網路搜尋更多摺皺山脈的細節及形成方式。
·找尋斷層及摺皺的圖片,問學生造成圖片中斷層及摺皺的力量的方向為何?
·與較大的學生討論 板 塊運動與造山運動的關係。

來源: Earth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1992) Science of the Earth 11 – 14: Earth’s Surface Features. Sheffield: Geo Supplies Ltd.附件:3821.pdf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