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觀音鄉草漯海岸沉積環境簡介

Print Friendly

桃園縣觀音鄉草漯海岸沉積環境簡介
桃園縣立南崁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潘建熾教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桃園海岸線總長約39公里,屬砂質海岸,桃園海岸冬季東北季風強烈,造成風浪侵蝕海岸,具明顯之夏淤冬刷現象(水利署網站)。海岸邊可見許多砂丘,砂丘群 東西綿延約8公里,砂丘所占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外緣長寬約數十至數百公尺的砂灘,單獨的砂丘大致和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平行(縱沙丘),有的長達1.5公 里,也有長僅5公尺的沙丘,主要為風積作用形成。

一、草漯砂丘

草漯砂丘屬於海岸砂丘,海岸砂丘是指波浪、風等營力堆積而成的沙阜。桃園沿海地區的沙丘成因,外沙丘主要為風力沉積生成(楊美萍 民93),內陸沙丘則植被豐富區域因暴潮作用生成。

  • 草漯砂丘富含鐵礦砂:

觀音地區磁鐵礦砂品位可達1.34%,純磁鐵礦蘊藏量更高達69,300公噸,最具開採價值。臺灣西部沿海鐵礦之來源,可能是岩石經多次風化作用而形成 (譚立平、魏稽生,民國86年)。臺灣西北部沿海磁鐵礦砂來源,則主要來自臺灣北部火成岩區岩石風化生成。隨東北季風帶至桃園海岸沉積。

  • 草漯砂丘沉積物:

草漯砂丘沉積物粒度分布主要在1/4mm到1/16mm之間,沙丘迎風坡頂粒度最大、背風坡顆粒則較細(如圖一)。組成則以石英、頁岩碎屑為主(如圖二)。

圖一、沙丘縱剖面。(錢憲和 地質學568頁)

圖二、石英及頁岩碎屑

二、草漯海灘

草漯海灘為風、浪交互作用堆積形成,沉積物粒度分布主要在1/2mm到1/8mm之間。距海岸線較遠處主要受海浪影響(如圖三),受海浪作用營力較大區 域,沉積物顆粒較粗,分布於掃浪帶及破浪帶。掃浪帶可見大量貝殼沙碎屑,海浪堆積沉積物中,可見二枚貝、螺類、有孔蟲、苔蘚動物的生物殼體(如圖四)。距 海岸線較近區域,沉積物組成以石英、頁岩碎屑為主,為陸地岩石風化產物,地形平坦,推測為風的沉積作用生成。

圖三、破浪帶、衝浪帶、掃浪帶示意圖。 (摘自:普通地質學 376頁)

圖四、苔蘚動物、有孔蟲、螺類、二枚貝殼體

三、草漯海岸的演變

GIS技術及地圖分析結果顯示,桃園縣海岸在1904年至2001年之間,以老街溪-大堀溪之海岸線(草漯海濱)變遷最大,海岸線侵蝕後退達20至280 公尺,受此影響,此段海岸的沙丘在1978年至1994年間,也向內陸後退30至160公尺(楊美萍, 2004)。依據觀察結果發現,草漯海岸砂丘及海灘沉積物具有季節性變化,冬季風浪大,沉積物顆粒較夏季粗,且砂丘上顆粒明顯較海灘上細,可能和風、浪營 力大小不同有關。

參考資料:
1. 譚立平、魏稽生 (民86)。臺灣金屬經濟礦物 第一卷(173-175頁)。臺北市:中央地質調查所。
2. 何春蓀 (民82三版)。普通地質學 海岸的地質作用(371-392頁)。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3. 錢憲和 (民90)。地質學(下) 風的地質作用(556-575頁)。地球科學基金會
4. 石再添 (民90)。地形(30-31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5. 楊美萍(民93)。桃園縣海岸地形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6. 第46屆中華民國科學展覽會作品 風吹沙-草漯砂丘沉積物粒度及鐵礦砂分析
7. 第50屆中華民國科學展覽會作品 觀音草漯海灘沉積物分析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