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托哈恩(Otto Hahn)(一)

Print Friendly

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托哈恩(Otto Hahn)(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吳詩慧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Otto Hahn(1879年3月8日- 1968年7月28日)是一名德國化學家,為輻射與放射化學領域中的先驅者,並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且被視為「核化學之父」和「原子時代的發現 者」。除此之外,Hahn也是個敢反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他舉辦許多活動來表達反對將核能應用在武器上的念頭。在1946年時,他擔任德皇威廉協會〈Kaiser Wilhelm Society〉的最後一任主席,以及1948年至1960年他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Society)的首任主席。他被許多人公認為是一名具有卓越學術形象及個人誠信的一個典範,且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公民之一。

發現核分裂

在1934年,Otto Hahn開始了他的研究,當時他和Enrico Fermi以及他的團隊利用中子去撞擊鈾元素, 而他的團隊包括了Lise Meitner和他的學生以及他的助手Fritz Straßmann。直到1938年,這些元素與原子序大於92的元素出現時〈稱為超鈾元素〉,鈾原子被中子撞擊這件事情時才被相 信。德國化學家Ida Noddack 提出了一個例外,他預期的模式轉變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雜誌上。他猜測:「我們可以理解當重原子核的中子去撞擊這些原子核將會分解成幾個比較大的碎片,這是肯定的已知元素的同位素,而不是相鄰的放 射元素。」但是,沒有一個物理學家或是化學家將Noddack提出的論點認真的看待或是去研究,甚至連Noddack自己也是。有些觀點認為,重原子核可 以分解成較輕的元素是完全不可被接受的。

1934年至1938年,Hahn,Meitner和Strassmann發現了大量的放射性化學物質,而所有的這些物質在當時都沒有被視為超鈾。當時的 錒系元素尚未成立,鈾被誤認為是第六族類似鎢的元素。其次是超鈾元素將類似於第七族到第十族的元素,即錸和platinoids。Hahn的團隊確實能夠 建立多種同位素的存在,至少有四個這樣的元素且將它們元素的原子序數訂為93到96。他們是最早測量239鈾半衰期的科學家,它是一個鈾的同位素,但他們無法繼續這項工作,而這項任務在1940年由Edwin McMillan和Philip H. Abelson完成,並確定了239鈾的衰變產物 – 即錼(真正的元素原子序為93)。

參考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Otto_Hahn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