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Star)田徑賽

Print Friendly

星星(Star)田徑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田徑賽一直是體育競賽中,最引人注目的項目之一,跑得最快的人常成為運動明星。天上所有的星星竟然也在運動,相信一定讓許多人驚訝不已。其中最受矚目的當然是「看起來」移動的最快的一些恆星,目前已知最快的金牌、銀牌、銅牌分別為的當屬巴納德星(Barnard’s star)、凱普頓星(Kapteyn’s star)、古陸門布雷吉1830(Groombridge 1830,為了簡潔後文稱為「古氏1830」)。

人類進入文明以後,仰望星空也有數千年之久,一直都認為恆星是不動的,就像印在傘面上的圖案一樣。直到西元1718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將自己在南半球的觀測數據與西元150年扥勒密星表比對,發現許多恒星彼此間的相對位置有變化,其中天狼、大角與南河三(Sirius、Arcturus與Aldebaran)的變化最明顯,超過半度以上,這才發現恆星是會運動的,稱為恆星「自行」(proper motion)。

恆星「自行」這個名詞打破了兩千多年來的想法,並改變了恒星的原始定義。此後,天文學家辛勤的觀測恆星的自行,希望獲得一些重要的參數,藉此了解太陽與恆星在銀河系中的運動。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登錄了全天數億顆恆星的座標與星等,也有數百萬顆恆星測量了它們的自行。例如第谷第二星表(Tycho II)共包含了兩百萬顆恆星的自行數據。

恆星自行

在二十世紀初期,天文學家已經了解「所有的星星都在運動,在銀河系中的所有星體都繞著銀河中心運轉」。從地球望出去,觀察其他恆星的運動;就像坐在一輛高速汽車裡,看周圍其他車輛一樣。有些車子飛快掠過、揚長而去,有些車子被拋在後面,更多的是與我們車速差不多的車輛。

不過,有兩件事要特別說明。
(一)恆星「自行的方向」與「視線方向」垂直;也就是說,如果一顆恆星沿著視線方向朝著地球直奔而來(或遠離而去),
則它的自行為零。
(二)「自行」是角度的測量,而不是速度的測量。恆星「自行」是恆星運動在天上的投影角度;因此,如果觀測到兩顆恆星
的自行一大一小,我們不能確定自行「大」的恆星移動的「快」、自行「小」的恆星移動的「慢」;因為這顆恆星可能
移動的快,但是距離遠,所以自行小。

簡單的說,「自行」一詞是指恆星在天球(與視線方向垂直)移動的角度。如果知道一顆恆星的自行與距離,才能算出它在天球上移動的速度。如果,又知道它的「視線速度」,就能知道這顆恆星在太空中運動的真正速度。

在滿天的繁星中,有些稱為高自行(high proper motion)恆星。通常,恆星一年移動的角度超過0.4角秒(″),就屬於高自行恆星。其中,巴納德星是目前已知自行最快的恆星,每年在天空中移動10.29″。
在談到角度時,一般人大都知道一個圓周有360度,1度有60分,一分有60秒。用符號表示則為
1° = 60′
1′ = 60″
為了避免與時間的「分」、「秒」混淆,此處將「′」譯為「角分」、「″」譯為「角秒」,分別表示角度單位中的分、秒。一角秒的角度有多小呢?可以用一個實例來說明,一元硬幣的直徑是兩公分,將一元硬幣放在一公里遠處,那麼一元硬幣直徑兩端與眼睛連線的夾角,大約是一角秒。由此可知,恆星每年移動的角度是十分小的。

巴納德星

美國天文學家巴納德(Edward Emerson Barnard,1957-1923)拍攝了許多星野影像,在比對1894年與1904年兩幅照片時,在蛇夫座發現一顆移動快速的暗星,亮度只有9.56星等。稍後追溯至1888年皮克林(E. Pickering)所拍攝到同一天區的影像,更確定了它的快速移動。

在距離地球最近的群星中,巴納德星排名第二,距離只有5.97光年,僅次於距離為4.3光年的人馬座毗鄰星。巴納德星是一顆紅色的矮星(主序星),其光譜與光度類型為M3.8V,表面溫度大約是攝氏2700度;總光度只有太陽的兩千五百分之一。

依據巴納德星的距離與自行,可以推算出它正以每秒鐘約140公里的速度(時速約五十萬公里)在靠近我們。

凱普頓星

在星空中移動第二快的凱普頓星,自行量每年8.7角秒。它位於繪架星座,是一顆非常黯淡的紅色次矮星(sdM1.0/VI),亮度為8.85星等,發出的光度不到太陽的萬分之一。它距離地球約12.8光年,大小與質量都比太陽小,直徑只有太陽的28%左右,質量只有太陽的40%左右。

這顆星是凱普頓(Jacobus Cornelius Kapteyn,1851-1922)在1897年所發現的。他因為沒有望遠鏡可以使用,自願測量吉爾(David Gill ,1843-1914)所拍攝玻片上的恆星位置與亮度。吉爾在南非好望角的英國皇家天文台進行天體攝影工作。這份觀測結果集結成包含南天星空454875顆恆星的星表。

後來發現凱普頓星的亮度會變化,所以也有一個變星的編號(繪架座VZ)。

天文學家分析凱普頓星的光譜,發現它的金屬豐度很少,比太陽的金屬豐度三分之一還少,顯示它與太陽出身不同,是屬於銀暈中的恆星。光譜顯示,它比同溫度的主序星比起來,明顯偏藍。

古氏1830

許多人常把北斗七星當作大熊星座。其實,北斗七星只是大熊星座的臀部與尾巴,只佔了整個大熊星座的四分之一。大熊星座的故事膾炙人口,其中有一顆橙黃色的暗星,在星空中快速的移動著,因此早在一百多年以前便吸引了天文學家的注意,這顆快速移動的暗星稱為谷氏1830,在今天高自行恆星排行榜上名列第三。

當谷陸門布雷吉(Stephen Groombridge,1755-1834)在1838年出版《拱極星表》(A Catalog of Circumpolar Stars)後,阿格藍德(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Argelander,1799-1875)注意到這顆星有異常大的自行,使它成為天文學家持續追蹤的天體之一。

谷氏1830是一顆橙黃色的暗星,距離29.9光年,天文學家將它歸類為一種少見的次矮星(subdwarf),重金屬含量稀少,含量約為太陽的百分之幾。

美國史珀勞(Sproul)天文台的藩丹凱珀(Peter van de Kamp,1901-1995)在1968年觀測到谷氏1830所發出的閃焰。當時認為閃焰來自看不到的黯淡伴星,但是在其他觀測中一直無法觀測到預期中的伴星,後來認為它應該是一顆亮度會快速變化的變星,因此在1980年以後,給它取了一個變星的名號:大熊座CF星(CF UMa)。在1974年與1984年間,天文學家觀測這顆恆星的光譜,無法發現它的徑向速度有任何改變,隨後的天文幾何觀測也無法測到這顆星的位置有何擾動,甚至使用紅外線散斑(speckle)干涉技術也無法偵測出有任何伴星。因此有天文學家在一1998年的觀測後,建議古氏1830是一種會發出「超級閃焰」(superflares)伴隨著物質噴出的太陽型恆星。

在恆星的世界中,有許多奇妙性質的星星,自行最快的恆星並不一定是在太空中移動最快的恆星。因為自行只是恆星運動在天球上的投影速度(與視線方向垂直),並沒有包含視線方向的速度(稱為徑向速度)。一顆恆星可能自行很小,但是徑向速度很大;也可能自行不大、視線速度也不是最大,但合起來的真實速度卻很大。我們所探討的的是恆星自行方面的競賽,而不是徑向速度或真實速度的競賽。因此要說恆星的競賽三傑,還有得爭論的。

參考文獻與網頁:
Edwin B. Frost,1923,Edward Emerson Barnard,Astrophysics Journal,58,pp1-35。
Edward Emerson Barnard,1916,A small star with large proper-motion,Astronomical Journal, 695, pp181-183。
Robert K. Aitken,1923,Edward Emerson Barnard,PASP,35,pp87-94。
Sidney D. Townley,1917,Address of the Retiring President of the Society in Awarding the Bruce Gold Medal to Mr. Edward Emerson Barnard,PASP,29,pp77-87。
http://www.phys-astro.sonoma.edu/BruceM … index.html
http://www.solstation.com/stars/barnards.htm
http://www.rssd.esa.int/Hipparcos/properm.html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