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指數(UVI)

Print Friendly

紫外線指數(UVI)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吳佳蓉研究生/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責任編輯

地球表面的輻射線大部分來自太陽,雖然大氣層會保護我們免於大多數輻射線的傷害,但仍有些輻射線會穿越大氣層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

紫外線便是傷害性光線的一種,屬於電磁波,波長小於可見光。紫外線經由皮膚的吸收,會傷害DNA(組成染色體基因訊息傳遞的運送單位),當DNA遭受破壞,細胞會因而死亡或是發展成不能控制的癌細胞。紫外線已被確定與許多疾病的產生有關,例如:皺紋、曬傷、白內障、皮膚癌、視覺損害與免疫系統的傷害等。

紫外線可依照波長的不同分成三類,對皮膚有不同的危害:
近紫外線(UVA):為長波紫外線,波長介於320~400奈米,可穿透雲層、玻璃進入室內及車內,會進入皮膚的真皮層,使皮膚曬紅和曬傷,損傷彈性纖維,長期會造成皮膚老化,亦可能誘發皮膚癌。
中紫外線(UVB):中波紫外線波長介於290~320奈米,部分會被平流層的臭氧所吸收,雖然只到影響皮膚的表皮,但會讓皮膚紅腫、脫皮、曬黑,是曬傷的罪魁禍首,且致癌性最強。
遠紫外線(UVC):短波紫外線波長介於200~280奈米,波長最短、最危險,通常在通過臭氧層時已被吸收,較少對皮膚造成危害。

為了讓大眾瞭解紫外線的資訊,目前許多國家皆使用紫外線指數的方式。中央氣象局自民國86年起,新增紫外線指數報導之項目,目前在臺澎金馬各氣象站共設置有17個紫外線指數監測站。

所謂紫外線指數(UVI)是指中午陽光最強的一個小時中(約11:30~12:30),到達地面使皮膚致紅的紫外線單位面積累積輻射量的數值(單位為百焦耳/平方公尺)。例如中午陽光最強的一個小時中,使皮膚致紅的紫外線到達地面的輻射量為5百焦耳/平方公尺,則其紫外線指數為5,以此類推。紫外線指數愈大,即代表1小時中累積了較多使皮膚致紅的紫外線輻射量。依世界氣象組織之分級方式,將指數小於2劃分為弱(LOW)、3至5為中(MODERATE)、6至7為強(HIGH)、8至10為極強(VERY HIGH)、大於10以上為過量(EXTREME)。

紫外線指數的大小與太陽角度、臭氧總量、雲、懸浮微粒、地面高度、反照率等因素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當太陽較接近日正當空、或大氣臭氧總量較少、或雲較少、或大氣懸浮微粒較少、或地面高度較高、或反照率較大時,則紫外線指數較大,反之則紫外線指數較小。所以夏天中午晴空時,紫外線指數最大,以台灣而言,紫外線指數較高的地區,常出現在高山或南部地區。中央氣象局曾在玉山站測到高達20的紫外線指數,所以登山者一定要注意紫外線曝曬問題,因為晴空時,高山上溫度雖低,但紫外線指數卻比平地還高。

目前中央氣象局使用Solar501A感應器進行紫外線觀測,觀測資料每日皆公布於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站。在預報方面,目前則由環保署負責,氣象局協助,進行台灣各地區隔日之紫外線指數預報。


參考資料:

1. 中央氣象局:大氣理化觀測 http://www.cwb.gov.tw/V6/eservic … tro/atm_physics.htm
2. 如何解讀紫外線指數?http://www.ivipsu.idv.tw/woman/bt1/4.htm
3. Wikipedia紫外線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AB%E5%A4%96%E7%B7%9A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