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介紹(Arctic Ocean)

Print Friendly

北冰洋介紹(Arctic Oce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生嚴偉力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副教授責任編輯

介紹
北冰洋(Arctic Ocean),一個位於北半球且大部分都座落於北極圈以內的海洋,它同時也是世界五大洋之一,不過卻是其中最小、最淺的。國際水文組織(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將其定義為海洋,不過有些海洋學者則是把他歸類於大西洋的地中海,所以也有人稱它為北極地中海或北極海。

北冰洋的面積大小為 14090000 平方公里,約是印度洋的1/6倍,地中海的5倍,水深最深為 5502m,平均深度則是 987m,在它周圍環繞的陸地主要是歐亞大陸以及北美洲。而北冰洋終年都有海冰覆蓋,它的溫度鹽度會有季節性變化,這是因為受到冰的融化及凝固。不過也因為低蒸發量及許多的河流所流入的淡水導致低鹽度,所以造成其鹽度為五大洋裡面最低的。國際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利用每天的資料來紀錄海冰在北冰洋的覆蓋情形與長期平均做一個比較後發現,在夏天時冰會減少到只有原來的 50%。

歷史及地形
19世紀晚期,挪威的探險家南森(Nansen)才發現位於北極內的海洋。早期因為北極地區的氣候狀況不佳,離人們居住地非常遙遠,交通不便,終年都有冰覆蓋,所以人們對於北冰洋地區的認識非常少,不過在1950年代以後,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才有比較多的瞭解。這些瞭解有的是透過探測船所量測到的資料所得知,有些則是是經由浮冰取得。
在探測前科學家們認為北冰洋是一個單一的海盆,不過經由這些探測,發現它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海盆。其中還可以大概分成兩個海盆,一個是歐亞海盆 (Eurasian Basin),另一個則是加拿大海盆(Canadian Basin),這兩個海盆中間由羅蒙諾索夫海脊(Lomonsov Ridge)區隔開來。北冰洋在北美邊的大陸棚大概有40海浬寬,而歐亞大路邊的扇形區塊則有數百海浬,被半島及一些小島劃分,這個區域的海可以畫分成五大邊緣海,這些邊緣海雖然佔據了36%的北冰洋表面積,但是他們卻總共只佔了2%的總水量,除了加拿大的麥肯斯河流(Mackenzie River)以及阿拉斯加的科爾維爾河(Colville River)外,其他的主要河流幾乎都流進這些邊緣海,這些邊緣海有非常高的表面曝光率以及非常大範圍的淡水注入,這就會影響整個北冰洋的表面海水。
大西洋的海水要進到北冰洋,是透過挪威海流,它會沿著歐亞大陸邊緣進來,而太平洋部份則是靠著白令海峽進入,至於東格陵蘭海流則是主要的出去來源。 尤其要注意的是冰堆的覆蓋,它會影響大氣以及海洋的能量交換,除此之外它還會影響陽光的穿透進而造成海洋植物光合作用而且還會阻止風的混和。


整個北冰洋有非常多的冰,這些冰又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從海水結冰而成的,我們稱為海冰,另一類是從冰河斷裂而來的,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冰山。
海冰的形成過成為,最早是一些冰晶體在海面,漸漸的這些冰晶體就會變成更大的盤狀冰或針狀冰,由這些冰在繼續聚集在一起就變成餅狀冰,餅狀冰繼續凍結就形成薄冰層或浮冰。當冰在形成過過程中,鹽分也會被凍結在裡面,所以剛形成的海冰並不是純水,如果形成的過程越快速,裡面所含的鹽量也就越高,但當冰漸漸的 浮到海面上時,鹽分就會慢慢往下滴,最後就會形成沒有鹽分的老冰。
在北冰洋的海冰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為極地冰帽,它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融化或結冰,雖然極地冰帽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它也會隨著海流的流動而流 失,流失的部份就而第二種海冰”流冰群”來補充,流冰群也會隨著時間而融化或結冰,一般可以用我們在電視上看的破冰船來穿透它,流冰群的移動則是受到風力的影響,但並非往風吹的方向移動,因為受到科氏力的影響,所以流冰在北半球會往風向的右手邊移動。最後一種則是固定冰,他是由海岸線往外延伸,所以通常結冰時裡面會含有一些路地上的物質,當冰斷裂並融化時,陸地上的物質就有可能沈積到海底。
冰山,船隻航行時不想碰到的狀況之一,著名的鐵達尼號就是碰撞到冰山進而沉沒,冰山主要是經由路地上的冰川斷裂而形成的。因為冰的密度比純水低一點,且裡面有氣泡,所以冰就會浮在水面上,不過上下體積比例就因冰山形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了。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ctic_Ocean
2.范光龍譯:物理海洋學導論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