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為神奇 — 活性碳的製備

Print Friendly

化腐朽為神奇—活性碳的製備 (Making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 The fabric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曾思嘉

相信大家都聽過活性碳,其妙用大家也知道。如當年SARS病毒猖獗時,活性碳口罩更是「一罩難求」,而且還是家中浴室、衣櫥的除臭小幫手!但是,大家可知活性碳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嗎?

記得國中的物理課,曾經將竹筷子以鋁箔紙包裹後,以火烤的方式生成黑色的固體,可是這樣直接將木頭乾餾(隔絕空氣加熱)製作出來的物質,只能稱作是木炭,就是一般中秋節大家用來碳烤食材的燃料,而不是活性碳喔!

活性碳製作並不如大家想像中簡單,其實有一連串冗長且繁雜的步驟,包含碳化過程(Carbonization) 與活化過程 (Activation)。一般碳化過程包含脫水與碳化,利用高溫且缺氧的狀態下,使其他非碳的物質以揮發物或是焦油型態被釋出,並將碳材原料加以熱裂解,生成初步的多孔隙碳結構體。接著利用活化過程,以活化劑作為媒介,讓碳的表面或內部充滿奈米級的孔隙,使整體孔隙度上升,因此也可以說,活性碳就是經過活化過程,而具有高孔隙與高比表面積的碳,能夠利用其強力的吸附能力將物質吸附。

活化的過程有如畫龍點睛一般,能夠將一般的碳材變成具有極高妙用的活性碳,而其可分為物理活化法 (Physical activation) 與化學活化法(Chemical activation)。物理活化法通常是利用二氧化碳或是水蒸氣做為活化劑,將系統加熱到高溫,使碳材中的C變為CO2逸散,而在表面留下孔洞。化學活化法則是利用如氯化鋅、氫氧化鉀等化學藥劑,使碳材直接和這些化學藥劑接觸進行反應,使原料膨脹、脫水、侵蝕,產生許多孔隙。此兩種活化方法各有優缺點,物理活化法因為將C變成CO2,所以會造成大量碳材損失使產率降低,但化學活化法使用的化學藥劑對環境較不友善,因此如何在活性碳性質與對環境友善的考量下,選擇適當的活化方法也是相當重要的。

p1-a p1-b

圖一 (a)物理活化法示意圖、(b)化學活化法示意圖(Kurzweil, 2009)。

能夠製作成活性碳的物質有非常多,幾乎所有含碳物質都可以當作活性碳的原料,可分為礦物原料(如煤、瀝青、石油焦等)與農業廢棄物(如椰殼、稻穗、木屑、果核等),其中最常用與最佳的原料是椰殼,一方面是椰殼具有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另一方面因為椰殼具有堅硬的結構,使其在製備活性碳的過程中,較不易因為結構不完整而崩塌。

了解活性碳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後,以後在使用活性碳做為除臭劑或口罩時,更能夠深刻體會其便利性,並且以心存感激的態度去使用它!


參考文獻

  • [1] H. Marsh, and F. Rodriguez-Reinoso(2006), Activated Carbon.
  • [2]蕭弘毅、張玉芳、鄭淑蕙(2013),活性碳纖維的技術發展及應用,工業材料雜誌,313期。
  • [3] P. Kurzweil(2009), “Electrochemical Double-Layer Capacitors,” Encyclopedia of Electrochemical Power Sources, pp. 607-633.
There are 2 comments for this article
  1. 游俠 at 11:19:03

    獲益良多,謝謝!

  2. 科學Online at 22:52:03

    Dear遊俠

    謝謝您的留言鼓勵!:)

    管理員敬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