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史] 雪特島會議(The Shelter Island Conference)

Print Friendly

雪特島會議(The Shelter Island Conference)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楊信男教授、蕭如珀
(譯自APS News,2000年6月)

1947 年,美國物理界才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後逐漸恢復正常,洛克斐勒研究所物理化學家馬新內斯(Duncan MacInnes)、美國物理學會常務秘書戴洛(Karl K. Darrow)和其他物理學家即興起籌辦一系列小型會議的構想,以探討當時最重要的研究問題。雪特島會議是它第一個會議,主要的議題是量子電動力學,即描述電子和光子作用理論的現況,以之構成所有化學、原子物理學和光學的基礎。

量子電動力學的規則自從量子力學初期即已為大家所熟知,費米(Fermi)、狄拉克(Dirac)和其他物理學家均做了有系統的闡述。但大家亦知道只要一超過微擾理論的最低階,預測就講不通,因為對物理量會有發散(即無窮大)的結果。物理學家在 30 年代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但在戰爭期間大部份將其擱置一旁。雪特島會議有 24 位科學家參與,大多數是理論物理學家,聚集在一起認真評估此情況。

去會場的路上並非平淡無奇,會議要在美國長島雙叉河口中間雪特島上的公羊頭旅店(Ram’s Head Inn)舉行。大多數參加會議的科學家都於 6 月 1 日在紐約曼哈頓集合,然後一起搭乘巴士東去。巴士由 1 輛警車護衛著橫經長島,最後將其引導至一間飯店,在那裡已為科學家們準備好晚宴,是一位在戰爭期間服役於太平洋的地方商會成員,認為原子彈救了他的性命,為了表示感謝而安排的。那時物理在美國社會的聲譽可能已達極點。

會議本身集結了 30 年代已有聲望的知名物理學家,例如貝特(Bethe)、魏斯科普夫(Victor Weisskopf)、拉比(Rabi)和歐本海默(Oppenheimer),以及新生代的新星如費曼(Feynman)和許溫格(Schwinger)。在最有趣的消息之中,有一則是蘭姆(Willis Lamb)在哥倫比亞最新的研究報告,他測量出氫的 2S 和 2P 能階的微小能量差距,而狄拉克(Dirac)方程式則預測出該二能階嚴格的簡併度(即該二能階的能量是相等);大家都知道量子電動力學會修正此簡併度(即二能階的能量不再相等),但二個能階的間距會是無窮大。不過,貝特受此報告的激勵,在會議結束後搭火車的回途中,靠著幾個後設的假設,得到了和蘭姆的報告結果相吻合的計算。之後一、兩年間,許溫格、費曼、戴森(Dyson)和朝永振一郎(Tomonaga,戰爭期間,他的研究大都在日本獨立完成。)將量子電動力學帶入一個完全相對論性且一致的型態,提供可以從可觀察量移除所有無窮大的重整方法。今日,量子電動力學是科學所曾發展出最成功的理論,在有些情形已證明準確度可達第 9 位數(即 $$10^{-9}$$ )。

72824_p1

私底下討論物理
左至右:費曼(R. Feynman)、費許巴克(H. Feshbach)和許溫格(J. Schwinger)


原文刊載於物理雙月刊2015年6月號37卷第3期,感謝楊信男教授同意授權刊載。

系列文章100篇已集結成冊,由五南出版,書名為《物理奇才奇事》。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3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