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二運動定律(Newton’s Second Laws of Motion)

Print Friendly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Newton’s Second Laws of Motion)
基隆市立暖暖高中物理科張志康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是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1687)」一書中所提出的第二則定律。牛頓認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必要條件,所謂的『運動狀態』指的就是物體的動量」 因此,在牛頓所言的「慣性座標系」下,力 與物體運動狀態 的關係,可由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的概念與公式呈現,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知,持續施力(F)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即動量),未受力前物體的運動狀態為p1(如短黑箭頭所示);持續受力後,物體的運動狀態變成p2(如長黑箭頭所示),動量向右變大(紅虛箭頭所示)。

因此,力與物體動量的變化量呈正比,受力越大,動量的變化量也就越大。力與動量的關係可表示成F=△p/△t;亦即物體所受的力等於單位時間內物體動量的變化量。其中p表示物體的動量(而動量是質量m與速度的乘積)、t是時間,F則是物體所受合力,其單位為N或kg-m/s2。在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中,對物體施力作用一段時間會造成物體的動量發生變化,因此,外力(F)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不單單只是運動速度(v)的變化,真正變化的其實指的是動量(p=mv)。

值得一提的是,「動量變化的方向」應與「外力方向」一致,注意:「外力與動量變化方向一致,而不是與末動量(p2)方向一致」。 對於質量固定不變的物體(質量不隨時間而變,dm/dt=0),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常以比較熟悉的形式表示,其中m代表質量、 代表加速度。轉換過程如下:

從上式可知,當質量固定不變的物體受到外力(F)作用時,會產生一加速度(a),此加速度的大小與施力大小成正比、與受力體質量成反比,且其加速度方向與外力方向一致。最後,要特別聲明的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中的力(F),在考慮整體系統的情況下(如公車與車內乘客整體系統),指的是「整體系統所受的外力和」,至於內力(如車內乘客與公車間的力)則因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皆作用於系統內,互相抵銷而不發生作用,不需多加考慮。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英文版
2.維基百科中文版
3.高中物質科學物理(上)-南一書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3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