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日本福島核事故 – 比較臺灣核電廠安全設施

日本福島核事故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disaster)– 比較臺灣核電廠安全設施
大葉大學機械與自動
化工程學系吳佩學副教授/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比較臺灣核一廠與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反應爐,臺灣出事的風險如何?

2. 核災發生往往不只是純技術性的問題,還要考量哪些事項?

【知識快訊】全球最新科學知識消息2011年4月號

【知識快訊】全球最新科學知識消息2011年4月號
知識通訊評論第102期

 

一九○○年以來名列前茅的大地震

九‧五 智利的瓦爾迪維亞(1960/5/22)

九‧二 美國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灣(1964/3/28)

九‧一 印尼蘇門答臘(2004/12/26)

九‧○ 前蘇聯勘察加(1952/11/4)

九‧○  日本仙台(2011/3/11)

八‧八  智利的馬烏萊沿岸(2010/2/27)

為什麼智利大地震沒有巨大災害

為什麼智利大地震沒有巨大災害
知識通訊評論第89期

2011年2月底發生的智利大地震,比起1月的海地地震,能量要大上五百倍,但是災害卻相對小得多。地震發生的位置深淺以及社會發展的情況,都是影響因素。

二月二十七日凌晨三點三十四分,智利遭到芮氏規模八點八的強震襲擊,這是自一九○○年以來強度排名第五的地震,釋放能量約為一月十二日海地七點○地震的五百倍,雖然兩國同受重創,海地災情卻嚴重許多,推估約有二十三萬人身亡;智利至二月二十八日的已知罹難人數為七○八人,不過據信還會持續攀升,《自然》雜誌檢視智利災情後,分析兩國結果為何差異甚鉅。

地熱能源的地震風險

地熱能源的地震風險
知識通訊評論第88期

利用地熱能源發電,是替代能源的一個選項,但是也有引發地震的風險,這其中如何平衡,是一大挑戰。

地熱井亦會誘發地震

越來越多的深層地熱,開發來作為一項極具吸引力的替代能源。雖然過去一世紀,溫泉等的傳統水熱資源已充分的利用,但是其分布範圍以及供電的潛能卻相當有限。因此深層地熱的前景看好。

新馬德里地震可能其實沒有這麼大(New Madrid Quakes May Not Have Been So Colossal)

新馬德里地震可能其實沒有這麼大(New Madrid Quakes May Not Have Been So Colossal)
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地球科學科邱宇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在1811到1812年的冬天,密蘇里州東南發生了四次大地震。新馬德里小鎮在第一次地震中,被夷為平地。根據一些目擊者的敘述,密西西比河的河道有被短暫的扭曲。多年來也有其他報導宣稱,遠在美國的東岸也能感覺到地震,如華盛頓特區的家具被搖晃,南卡羅來納查爾斯頓(Charleston)的教堂鐘聲被敲響。同時,新馬德里地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重大的自然事件之一。

達爾文幫助智利地震的預測嗎?(Did Darwin Help Predict Chilean Quake?)

達爾文幫助智利地震的預測嗎?(Did Darwin Help Predict Chilean Quake?)
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地球科學科邱宇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幫助預測2月27日發生在智利、規模8.8的地震,地震當天至少已知有200多人罹難,破壞廣泛,並在太平洋地區形成了中等規模的海嘯。

地震學家之所以將這項榮譽頒給達爾文,是因為這位著名的生物學家提出許多蛛絲馬跡來幫助科學家預測這場發生在這個南美國家劇震──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十次地震之一。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Hiroo Kanamori說:「即使我們無法預測它(地震)甚麼時候發生,但它的發生並不讓人驚訝。」

芮氐震級:測量地震也測量人

芮氐震級:測量地震也測量人
Richter’s Scale: Measure of an Earthquake, Measure of a Man

知識通訊第55期

作者:赫克(Susan Elizabeth Hough)
出版社::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7年336頁
定價:27.95美元/17.95英磅。

作者赫克把芮氏(Charles Richter)早年拍的照片罝於《芮氏震級》一書的封面,看起來就像長大了的哈利波特,這本自傳正是如此,揭露了這位在一九三五年首先發展出芮氏震級的科學家許多不為人知的部分。

地震預測 (Earthquake Prediction)

地震預測 (Earthquake Predict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林佳賢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地震預測是預測一個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規模。但是,我們無法目睹地表下變化,只能透過震波以及鑽探等來測量地表下的地質結構與變化,加上各地之地質結構與特性,具有相當的複雜性。因此實際觀測上,很難分辨出它們是否真正屬於地震前兆,還是由其他因素所造成的雜訊,所以地震學家目前仍無法完整預測地震的確切發生時間。但是可利用前兆現象(precursors),來評估該地的地震風險區域、建築耐震設計、地震應變措施以及改善地震預測能力。

地震(Earth Quake)搖晃

地震(Earth Quake)搖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科學教育組任欣怡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副標題: 我的房子會垮嗎?
主旨: 當遭受地震的襲擊,為什麼有的建築物可以逃過一劫,有的卻不行。
不同建築物的地基在遭受地震時會有怎樣的反應。

學生年齡: 7 – 18 歲

活動時間: 5 分鐘

學生目標: 學生可以:
• 論證當地震來襲,潮濕的土地會減低其附著力;
• 解釋為什麼地基的建造,可以增加附著力.

雖然這次的實驗並不是透過地基的建造來增加附著力,但是兩塊木頭提供建築物浮力。
內容: 這個活動除了可以算是地震與影響課程的一環,也可以提供學生在面臨地震時,所應有的反應。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