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和防曬(UV)-上

Print Friendly

紫外線和防曬(UV)-上
灣大學動物所研究生陳泊辰/國立台灣大學動物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每到了炎炎夏日,市面上總是會出現各種琳瑯滿目的防曬用品,電視上也會出現很多隔離霜、防曬乳液的廣告,還有一些號稱具有隔離紫外線功能的眼鏡、雨傘、外套等,由此可見防曬這個行為在生活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愛美怕曬黑的女性而言,更是需要花費不少心思和金錢在皮膚的防曬保養方面,不過究竟防曬所要防的到底是什麼呢?如果不做好防曬會有什麼後果?是不是只要不曬到太陽,或者是防曬乳擦得厚一點就沒事了?其實防曬這個行為可能比你想像得還要重要。

平時照到地球上的太陽光,依據不同的電磁波波長,由大到小可以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這幾種,其中和人類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就是波長在400~750nm的可見光,而防曬行為最主要防護的則是陽光中波長200~400nm的紫外線(UV)。

紫外線依照波長的不同又可以再分成三種,分別是波長320~400nm的UV-A、280~320nm的UV-B還有200~280nm的UV-C。

三種紫外線中UV-C的波長最小所以能量最強(E=hc/λ),照理來說它對地球生物的傷害性應該會最強,不過由於UV-C的穿透力很弱,經過大氣層的時候幾乎會被大氣完全的隔離或是吸收,所以普通的情況下在地球表面是不會接觸到UV-C的。

不過UV-C在我們的生活中頗有助益,像是殺菌用的紫外線燈等,即是利用UV-C的高能量。

UV-B的波長(280~320nm)大於UV-C,因此它的能量也稍弱一些,原本陽光中UV-B應該會被大氣層中的大氣和臭氧層吸收殆盡,所以對地表生物的傷害也不大,不過自從氟氯碳化物被大量使用之後,臭氧層開始變得稀薄甚至是出現破洞,這個變化使得照到地表上的UV-B大量增加,由於UV-B成為傷害地表生物和人體皮膚的重要殺手,因此成為市面上各種防曬用品的首要防護目標。

請參閱紫外線和防曬(UV)-下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