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迴關係(一)(Recurrence relation-1)

Print Friendly

遞迴關係(一)(Recurrence relation-1)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游森棚教授/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游森棚教授

摘要:這是一系列關於「遞迴關係」文章的第一篇,本篇先介紹遞迴的基本概念,並簡述它在科學發展上的重要性。

九九的數學課綱(100 學年度高一開始使用)和以往相比有相當大幅度的更動,一個結構性的調整的是排列組合放到高一來教了。因此現在(100 年)是奇妙的一年,高一和高二同時在教排列組合,這一點可能要經過許多年師生才能調適好。

新的課綱中的總架構中的數學II(高一下學期)處理和離散數學相關的部分,第一部份為數列與級數,當作整個數學 II 的預備知識。在此部分中,課綱中特別強調了遞迴的概念,茲節錄如下:

本章節作為有限數學的先備知識,主要是讓學生發現數列的規律性,歸納成公式,並用數學歸納法加以證明。核心的公式為一階線性遞迴關係。(中略)。級數部分包括基本的求和公式與 $$\Sigma$$ 符號的操作。

可看出遞迴的確是新課綱中強調的思想之一。

由本文開始的一系列的短文章中,將用各種角度來介紹一下「遞迴」。文章內容不拘泥於高中的程度,而且高中課本有處理的都刻意跳過去以免重複,以期能帶領讀者看到更廣闊精彩的面向。在這第一篇文章中我們先談遞迴這件事的最根本概念,以及為什麼它在科學發展上是重要的。

遞迴講穿了就是:「每一項可以由前面幾項所決定」。所以兩個關鍵:第一個關鍵,決定出這一項的規則(這稱為遞迴關係 recurrence relation)。第二個關鍵,一開始必須有幾項是已經知道的(這稱為初始值 initial values)。

最簡單的例子是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首項為 $$a$$ ,公差為 $$d$$ 的等差數列寫成遞迴就是

$$a_n=a_{n-1}+d$$,其中 $$a_1=a$$

首項為 $$a$$ ,公比為 $$r$$ 的等比數列寫成遞迴就是

$$a_n=ra_{n-1}$$,其中 $$a_1=a$$

更一般地說,用數學符號來說,一個完整的遞迴關係就是

  1. $$a_{n}=F(a_{1},a_{2},…,a_{n-1})$$(即每一項由前面幾項所決定)
  2. 其中一開始有某幾項是給定的。

應該可以體會這樣形容是非常空泛的 — 自由度太大了。沒錯,這也是遞迴之所以是有用的原因。因為在許多的科學研究上,我們一開始觀察到的不是真正想要求的整體結果,而是某個控制變因改變時所造成的後果。

讀者可以這樣想:若 $$a_n$$ 表示在時間為 $$n$$ 時的數量。則要觀察到 $$a_{n}=\frac{2}{3}a_{n-1}$$,比起一開始要得出 $$a_n$$ 的一般項,是相對容易的。反映在數列上,就是先知道兩相鄰項之間的關係,而非一般項的通式。

但請注意,我們熟悉的等差數列一般項是$$a_{n}=a+(n-1)d$$,等比數列一般項是$$a_{n}=ar^{n-1}$$。這兩個一般項公式完全從遞迴關係裡看不出來。換句話說,知道遞迴關係跟知道一般項是兩碼子事。

所以從遞迴關係到解出一般項中間有個很大的鴻溝。事實上,隨便寫個遞迴式要求出一般項,通常是困難的(跟隨便寫個式子要積分一樣地困難)。

因此遞迴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實際研究層面與科學素養的層面。在研究層面上,有相當多的研究依循這樣的模式:遞迴是好觀察的,所以遞迴關係容易得到,接著再想辦法用種種數學的工具與方法得到一般項或其他結果。在科學素養上,觀察本來就是一個最基本的功夫,因此在數學素養上,觀察兩項之間的變化是一個基本技能。落實到教材上,就是遞迴關係了。

連結:遞迴關係(二)


參考文獻:

  1. Tucker, Applied Combinatorics, 5th edition, Wiley.
  2. Brualdi, Introductory Combinatorics, 5th Edition, Pearson.

延伸閱讀:

  1. 教育部,高中課程綱要(99),2010。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