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算中的行列式(3):關孝和的《解伏題之法》(下)(Determinants in Wasan (3): Seki Takakazu’s Kai Fukudai no Ho (Methods of Solving Secret Questions), Part 2)

Print Friendly

和算中的行列式(3):關孝和的《解伏題之法》(下)(Determinants in Wasan (3): Seki Takakazu’s Kai Fukudai no Ho (Methods of Solving Secret Questions), Part 2)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林倉億老師

連結:和算中的行列式(2):關孝和的《解伏題之法》(上)

〈和算中的行列式(2):關孝和的《解伏題之法》(上)〉介紹了關孝和如何從解多元高次方程組中,發展出類似今日行列式的概念。然而,即便是今日,多元高次方程組求解仍是一件困難的工作。所以,關孝和能處理多元高次方程組,更顯得他在數學上的造詣深厚。以下透過幾個簡單的實例,讓讀者更熟悉關孝和的方法,也指出這個方法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例1:解 $$\left\{ \begin{array}{l} {(x – 1)^2} + {(y – 1)^2} = 1\\ {(x – 2)^2} + {(y – 2)^2} = 5\\ {(x – 3)^2} + {(y – 3)^2} = 13 \end{array} \right.$$。

【關孝和的方法】:

方程組可整理成 $$\left\{ \begin{array}{l} ({y^2} – 2y + 1) – 2x + {x^2} = 0\\ ({y^2} – 4y + 3) – 4x + {x^2} = 0\\ ({y^2} – 6y + 5) – 6x + {x^2} = 0 \end{array} \right.$$,

利用係數所成行列式 $$\left| {\begin{array}{*{20}{c}} {{y^2} – 2y + 1}&{ – 2}&1\\ {{y^2} – 4y + 3}&{ – 4}&1\\ {{y^2} – 6y + 5}&{ – 6}&1 \end{array}} \right| = 0$$,

但左式展開後各項均消去,得到 $$0=0$$ 的恆等式,而非 $$y$$ 的方程式,因此無從求 $$y$$ 之值。

【幾何意義】:

三個方程式的代表的圖形都是圓形,圓心分別是 $$(1,1)$$、$$(2,2)$$、$$(3,3)$$,

半徑依序是 $$1$$、$$\sqrt 5$$、$$\sqrt{13}$$,圖形如下:

54889_p1

這三個圓均交於 $$(1,0)$$、$$(0,1)$$ 兩點,因此 $$(x,y)=(1,0)$$、$$(0,1)$$ 是方程組的兩組解。

例2:解 $$\left\{ \begin{array}{l} {(x – 1)^2} + {(y – 1)^2} = 1\\ {x^2} + {y^2} = 1\\ {(x + 1)^2} + {(y + 1)^2} = 1 \end{array} \right.$$。

【關孝和的方法】:

方程組可整理成 $$\left\{ \begin{array}{l} ({y^2} – 2y + 1) – 2x + {x^2} = 0\\ ({y^2} – 1) + 0x + {x^2} = 0\\ ({y^2} + 2y + 1) + 2x + {x^2} = 0 \end{array} \right.$$,

利用係數所成行列式 $$\left| {\begin{array}{*{20}{c}} {{y^2} – 2y + 1}&{ – 2}&1\\ {{y^2} – 1}&0&1\\ {{y^2} + 2y + 1}&2&1 \end{array}} \right| = 0$$,

得到 $$8 = 0 \to\leftarrow $$,故此題無解。

【幾何意義】:

三個方程式的代表的圖形都是圓形,圓心分別是 $$(1,1)$$、$$(0,0)$$、$$(-1,-1)$$,

半徑都是1,三個圓並沒有共同的交點,故方程組無解。圖形如下:

54889_p2

例3:解 $$\left\{ \begin{array}{l} {x^2} + {y^2} = 1\\ 4{x^2} + {y^2} – 4 = 0\\ {y^2} – 4x + 4 = 0 \end{array} \right.$$。

【關孝和的方法】:

方程組可整理成 $$\left\{ \begin{array}{l} ({y^2} – 1) + 0x + {x^2} = 0\\ ({y^2} – 4) + 0x + 4{x^2} = 0\\ ({y^2} + 4) – 4x + 0{x^2} = 0 \end{array} \right.$$,

利用係數所成行列式 $$\left| {\begin{array}{*{20}{c}} {{y^2} – 1}&0&1\\ {{y^2} – 4}&0&4\\ {{y^2} + 4}&{ – 4}&0 \end{array}} \right| = 0 \Rightarrow 12{y^2} = 0\Rightarrow y = 0\Rightarrow x = 1$$。

【幾何意義】:

三個方程式的代表的圖形分別是圓形、橢圓與拋物線,只相交於 $$(1,0)$$,

故 $$(1,0)=(x,y)$$ 是方程組的唯一解。圖形如下:

54889_p3

例4:解 $$\left\{ \begin{array}{l} {x^2} + {y^2} = 1\\ 4{x^2} + {y^2} – 4 = 0\\ {y^2} – 4x + 8 = 0 \end{array} \right.$$。

【關孝和的方法】:

方程組可整理成 $$\left\{ \begin{array}{l} ({y^2} – 1) + 0x + {x^2} = 0\\ ({y^2} – 4) + 0x + 4{x^2} = 0\\ ({y^2} + 8) – 4x + 0{x^2} = 0 \end{array} \right.$$,

利用係數所成行列式 $$\left| {\begin{array}{*{20}{c}} {{y^2} – 1}&0&1\\ {{y^2} – 4}&0&4\\ {{y^2} + 8}&{ – 4}&0 \end{array}} \right| = 0\Rightarrow 12{y^2} = 0\Rightarrow y = 0\Rightarrow x = 1\to \leftarrow $$

因為 $$x=1,y=0$$ 代入第三個方程式 $$y^2-4x+8=0$$ 不合。

【幾何意義】:

三個方程式的代表的圖形分別是圓形、橢圓與拋物線,但沒有共同的交點,故方程組無解。

圖形如下:

54889_p4

由上述4個例子可看出,利用係數行列式等於 $$0$$ 不一定能求得的 $$y$$ 的方程式,

就算可以,解出的 $$y,x$$ 仍要代回原方程組檢驗,不一定都會符合。

那為什麼會有不合的情形出現呢?

我們可以換個方式來看關孝和的方法,就是將方程組整理成 54889_eq1 後,

若將 $$x^2$$ 看成變數 $$y’$$,那麼由三個二元一次方程組要有共同的解,得到係數行列式54862_eq5

說巧不巧,這恰好就是萊布尼茲發展出行列式概念的方式,請參見本網站〈行列式的濫觴:萊布尼茲 (1)、(2)〉。東、西方行列式的開創者,竟然可以在這裡「合鳴」!

但問題來了,$$y’=x^2$$ 並不是與 $$x$$ 獨立的變數,因此,利用 54862_eq5 求得的解,

仍必須代回原方程組檢驗是否有不合的情形出現。

簡言之,多元高次方程組的題目,會隨著條件的多寡(方程式的數目)而有不同的解,甚至解法還會相當繁雜。比如說,當未知數個數不只兩個的時候,就要反覆消去未知數個數才行。

例如關孝和與兩個學生建部賢明、建部賢弘所寫的《大成算經》中,就有這麼一個相當於四元四次方程組 $$\left\{ \begin{array}{l} {x_1}^4 + {x_2}^3 + {x_3} + {x_4} = {A_{1}}\\ {x_1}^3 + {x_2}^2 + {x_3}^3 + {x_4}^4 = {A_{2}}\\ {x_1}^2 + {x_2} + {x_3}^4 + {x_4}^3 = {A_{3}}\\ {x_1} + {x_2}^4 + {x_3}^2 + {x_4}^2 = {A_{4}} \end{array} \right.$$ 的問題,轉載於下,讓有興趣的讀者挑戰看看!

假如有甲乙丙丁平方各一。甲云:甲方三乘冪[註:四次方]、乙方再乘冪[註:三次方]、丙方、丁方相併共若干;乙云:甲方再乘冪、乙方冪[註:二次方]、丙方再乘冪、丁方三乘冪相併共若干;丙云:甲方冪、乙方、丙方三乘冪、丁方再乘冪相併共若干;丁云:甲方、乙方三乘冪、丙方冪、丁方冪相併共若干。問甲方?

連結:和算中的行列式(4):降階展開法

參考資料:

  • 林典蔚 (2012). 《關孝和《三部抄》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 徐澤林 (2012). 《和算中源:和算算法及其中算源流》,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徐澤林、周暢、夏青 (2013). 《建部賢弘的數學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
  • 梁宗巨、王青建、孫宏安 (1995). 《世界數學通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 楊浩菊 (2004). 《行列式理論歷史研究》,西北大學博士論文。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