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算中的行列式(2):關孝和的《解伏題之法》(上)(Determinants in Wasan (2): Seki Takakazu’s Kai Fukudai no Ho (Methods of Solving Secret Questions), Part 1)

Print Friendly

和算中的行列式(2):關孝和的《解伏題之法》(上)
(Determinants in Wasan (2): Seki Takakazu’s Kai Fukudai no Ho (Methods of Solving Secret Questions), Part 1)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林倉億老師

連結:和算中的行列式(1):創立者關孝和

關孝和《解伏題之法》(1683年)的主要內容是解多元高次方程組。他提出了六個步驟:真虛、兩式、定乘、換式、生剋、寄消。其中的第五個步驟「生剋」,就相當於今日將行列式展開的過程,其「生」(以紅色表示)、「剋」(以黑色表示)就是在決定展開後每一項的正、負號。以今日的術語來說,關孝和在書中提出相當於將二至五階行列式展開的方法,並寫下二至四階的行列式展開式。

以二階行列式為例,關孝和呈現的方式如下表一,

然後說乙丙相乘是「生」,丁甲相乘是「剋」,

用今日符號表示的話,就是 54862_eq1

關孝和還用下圖一來表示這規則。

54862_p1

類似地,

關孝和三階行列式的表示方法就相當於今日的 54862_eq2,見下表二及圖二,

照其定「生」、「剋」的方式,

就可得到展開式為:丙戊庚 + 己辛甲+ 壬乙丁 – 丙辛丁 – 己乙庚 – 壬戊甲,

這和今日的結果是相符的。

54862_p2

至於四階行列式的展開,關孝和的方法就變得比較複雜了,必須先推得相乘的順序,然後才能決定「生」、「剋」。雖然關孝和的結論是對的,但其方法並不能適用到五階以上的行列式,也就是說,關孝和用了錯誤的方法,筆者在此就不多做說明了。

由上可知,關孝和在《解伏題之法》中確實是提出了類似於今日行列式的概念。

但很特別地,關孝和並非從解多元一次聯立方程組得到這概念的,而是從解多元高次方程組發展出來的。他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呢?

筆者以二元二次方程組 $$\left\{ \begin{array}{l} {a_1}{x^2} + {b_1}xy + {c_1}{y^2} + {d_1}x + {e_1}y + {f_1} = 0\\ {a_2}{x^2} + {b_2}xy + {c_2}{y^2} + {d_2}x + {e_2}y + {f_2} = 0\\ {a_2}{x^2} + {b_3}xy + {c_3}{y^2} + {d_3}x + {e_3}y + {f_3} = 0 \end{array} \right.$$ 為例作說明。

首先,將左方這個方程組看成三個以 $$x$$ 為未知數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依升冪排列整理得 $$\left\{ \begin{array}{l} ({c_1}{y^2} + {e_1}y + {f_1}) + ({b_1}y + {d_1})x + {a_1}{x^2} = 0\\ ({c_2}{y^2} + {e_2}y + {f_2}) + ({b_2}y + {d_2})x + {a_2}{x^2} = 0\\ ({c_3}{y^2} + {e_3}y + {f_3}) + ({b_3}y + {d_3})x + {a_3}{x^2} = 0 \end{array} \right.$$;

其次,再將各項係數用甲、乙、…、庚表示,得 54862_eq3

這就相當於關孝和書中所寫的一式、二式、三式。

顯然可見,甲、乙、…、庚是未知數 $$y$$ 的多項式。

最後,利用加減消去法,把 $$x$$ 項與 $$x^2$$ 項消去:

(1)式乘以戊庚、(2)式乘以甲辛、(3)式乘以乙丁,

得 54862_eq4,這三個作為「生」;

(1)式乘以丁辛、(2)式乘以乙庚、(3)式乘以甲戊,

得  54862_eq6,這三個作為「剋」;

「生」、「剋」相消得:丙戊庚 + 甲己辛+乙丁壬 – 丙丁辛 – 乙己庚 – 甲戊壬= 0,

這也就是行列式54862_eq5 展開的結果。

別忘了,在這個例子中,甲、乙、…、庚都是未知數的多項式

因此,54862_eq5 其實是 $$y$$ 的方程式,所以,只要求出 $$y$$ 的值,再代回就能得到 $$x$$ 的值。求 $$y$$ 值(近似值)的方法,當時稱為「開方術」,這是數學家必備的技能之一,根本難不倒關孝和。

以上就是關孝和發展出類似於今日行列式概念的簡略說明。關孝和過人的巧思與洞察力,不得不教人佩服。雖然五階以上的行列式展開,關孝和的方法並不適用,但這無損他作為行列式先驅的地位。換個角度看,這個錯誤,讓後來的和算家有了研究的切入點,提出正確的展開方法,這就留待另一篇文章再作介紹了。

連結:和算中的行列式(3):關孝和的《解伏題之法》(下)

參考資料:

  • 林典蔚 (2012). 《關孝和《三部抄》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 徐澤林 (2012). 《和算中源:和算算法及其中算源流》,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徐澤林、周暢、夏青 (2013). 《建部賢弘的數學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
  • 梁宗巨、王青建、孫宏安 (1995). 《世界數學通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 楊浩菊 (2004). 《行列式理論歷史研究》,西北大學博士論文。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