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鹿不止一「種」(Species)

Print Friendly

長頸鹿不止一「種」(Species)
台北縣崇光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昱儒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長頸鹿小檔案
長頸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哺乳綱,偶蹄目,長頸鹿科,過去被中國、日本與韓國認為是吉祥獸麒麟,直至今日日文與韓文的長頸鹿發音仍同「麒麟」。過去長頸鹿一直被視為一個物種有九個亞種,總數約11萬頭,被歸類為非保育類野生動物,在非洲分布範圍為撒哈啦沙漠以南的草原與開闊林地。成年長頸鹿體重超過1000公斤,具有長距離移動50~300公里的能力,一日可進食約63公斤的樹葉,一天睡眠時間為哺乳類中最短的,約為20分鐘~2小時,野外平均壽命為20~25歲。外型特徵方面,雌雄皆有長角,雌性的角與體型皆略小為雄性,此外雄性之間會利用長脖子進行打鬥取得交配的權利。社會結構鬆散,ㄧ個家族的分布範圍從5平方公里到992平方公里皆有。

長頸鹿物種界定研究
由於在有性生殖的生物,雌性所提供的卵子其中包含粒線體,代表粒線體是完完全全由母系提供的,其所含DNA是獨立的,沒有經過基因重組的過程,因此科學家就能使用粒線體DNA來確認物種之間演化的關係。
由美國布朗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長頸鹿粒線體DNA與基因座進行研究分析,重新比較長頸鹿九個亞種之間的演化關係,發現到原認為是一個物種的長頸鹿,部分亞種間其實有明顯的生殖隔離(Reproductive Isolation),彼此間不混種交配,所以研究顯示應該重新視為六個物種。這六種長頸鹿各有固定的棲地,由北而南的分布為:西非(Giraffa peralta)、羅氏(G. rothschildi)、網紋(G. reticulata)、馬塞(G. tippelskirchi)、安哥拉(G. angolensis)和南非(G. giraffa)長頸鹿。

長頸鹿面臨的生存威脅與亟需修正的保育策略
過去因為六種長頸鹿都被視為是一種長頸鹿的大家族,所以在保育等級上屬於低危物種。然而當長頸鹿重新被分為六種,從數量與分布上來看,一些長頸鹿的處境就岌岌可危了,像是網紋長頸鹿(G. reticulata)因為人類的戰亂與盜獵行無為,數量已從1990年代的27,000減少至3,000頭;西非長頸鹿(G. peralta)目前則只剩尼日一處棲地的100頭。針對這些數目稀少長頸鹿物種的保育就不能如往常一般,而是需要特別的重視,目前在尼日的長頸鹿已設立了特別的保護區加以保護,但人類的盜獵及發展活動對長頸鹿的生存仍存在著威脅,尼日長頸鹿及其他長頸鹿的保育是否能成功,應是人類要重視的議題。

參考資料:
1. 閻紀宇報導(2007)。動物學改寫 長頸鹿其實有6種。中時電子報,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71704%20112007122300238,00.html,檢閱日期:2009/5/10。
2. 林宗鍵、林祐綺、陳瑞鴻、呂盧慶(2007)。粒線體DNA在保育遺傳上扮演的角色。自然保育季刊,57,頁12,http://tesri.coa.gov.tw/show_nature_detail.php?…show_nature,檢閱日期:2009/5/10。
3. Brown, D., et al.(2007). Extensiv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in the giraffe. BMC Biology, 5(57),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741-7007/5/57, 檢閱日期:2009/5/10。
4. Fennessy, J. & Brown, D.(2008). Giraffa camelopardalis. IUCN 2008 Red List,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9194, 檢閱日期:2009/5/10。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