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

生物防治、外來種、再生能源、生質能源、環境保育、生態工法、生物放大

從昆士蘭的「蟾蜍滾出日」談防治入侵種(Alien Invasive Species)

從昆士蘭的「蟾蜍滾出日」談防治入侵種(Alien Invasive Species)
台北縣崇光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昱儒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昆士蘭的「蟾蜍滾出日」
2009年3月28日晚間,在澳洲的昆士蘭開始了「蟾蜍滾出日」的活動,捕捉會散播沙門氏菌,同時也會吃掉本地昆蟲、蛙類的入侵種「甘蔗蟾蜍」,至29日,不論老少都帶著一大袋蟾蜍給專家檢查,經確定後撲殺。

甘蔗蟾蜍是多年前從澳洲引進,為了要吃掉以農作物為食的甲蟲,然而甘蔗蟾蜍因為跳高高度不足,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此外,還在無天敵的澳洲大量繁殖,威脅到本地物種的生存,也因此提出了「蟾蜍滾出日」的活動。

為什麼要舉辦「蟾蜍滾出日」的活動,針對入侵種做防治呢?主要的原因在於這些非本土物種來到此地,因環境適合,又沒有原有棲地的天敵威脅,進而生存下來,大量繁殖並威脅到本地的物種,有時甚至造成特有種瀕臨滅絕,使得生態失去平衡,因此認識入侵種與加以防治,也是維持自然生態的重要措施。

冷凍方舟計畫(Frozen Ark)

冷凍方舟計畫(Frozen Ark)
台北縣崇光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昱儒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科學的發展越來越發達,連冷凍的細胞都能再解凍,且能有正常的功能。說到冷凍細胞,不免就會想到冷凍精子、卵子應用在人工受精的過程,但是科學家發揮了創意,將冷凍技術與保育相結合,那又是怎樣的故事呢?

冷凍動物園(Frozen Zoo)與冷凍方舟(Frozen Ark)計畫
先從早一點的故事開始說起,在提倡保護野生動物的時代,動物園的角色也改變成肩負保育與繁殖野生動物的責任。除了協助園內動物繁殖之外,動物園也開始利用冷凍技術,將野生動物的精子、卵子與胚胎等遺傳物質保存於攝氏零下196度的液態氮,若冷凍方法正確,最長的保存期限可達數百、數千年之久。這樣的計畫是希望確保物種的多樣性,一旦這些瀕危物種絕種時,再將樣本解凍,透過人工方式,以相近現存物種為代理孕母進行培育。

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動物園著手進行相關計畫,其中屬美國的聖地亞哥動物園最為發達,已有355種3200個體的細胞被保存下來。而台灣的台北市立動物園也在2004年開始由動物組與獸醫室共同合作建立「野生動物遺傳物質典藏庫」,有系統地採集與保存動物園內動物的遺傳物質。

而冷凍動物園的概念繼續發展,由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協同倫敦動物學協會與英國諾丁漢大學遺傳學學院於2004年7月開始將冷凍動物園重新命名為冷凍方舟(Frozen Ark)計畫。其計劃名稱起源於聖經故事中的諾亞方舟,目的為收集數千至1萬種瀕危物種的DNA與組織樣本進行急速冷凍後,保存於攝氏零下80度的永久保存環境,收集對象包含哺乳類、鳥類、昆蟲與爬行動物。就收集的第一階段,已收集撒哈拉沙漠的「彎角劍羚」、墨西哥的「索哥羅鳩」及「黃色海馬」。

路殺與動物廊道(Road Kill and Animal Corridor)

路殺與動物廊道(Road Kill and Animal Corridor)
台北縣天主教崇光女子高級中學自然領域陳昱儒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何謂路殺(Road Kill)
現今的交通比起過去的時代便利許多,藉著道路的開發,過去不易到達的山區,現在人類活動的影響程度也增加。然而人類所行走的這些道路切割了當地野生動物的生活棲地,當牠們要跨越至道路的另一邊時,你能想像是冒著多大的生命危險嗎?動物因為跨越道路所造成的死亡情形就被稱為路殺(Road Kill)。

路殺估算族群大小的應用
在國外的研究報告中有透過道路上路殺的死亡動物的預估野生動物的數量、族群分布與活動情形等,或是討論道路對動物的影響。

路殺在國內的現況
國內動物發生路殺的狀況,在鳥類與蝴蝶多是在高速行駛的路段遭撞擊;而爬蟲類常為因其外溫動物的特性,會爬行到溫度較高的柏油路;另外則是為了覓食經過道路等情況。

蜜蜂到哪兒去了?-下(Vanishing Bees)

蜜蜂到哪兒去了?-下(Vanishing Bees)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朱芳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但是根據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雖然花粉中確實具有多種農藥,有些甚至檢驗出高達35種,但是似乎沒有任何一種要為CCD負責任,因為花粉存在農藥幾乎是普遍現象,某些未出現CCD現象的健康蜜蜂群,其所產的花粉與花蜜農藥含量比例甚至比出現CCD的蜂群更高。

營養不良也是許多科學家懷疑的重點之一,過去各式各樣的花朵提供蜜蜂各種不同的食物,但在人工的環境中,花種單純了、雜草不見了,在在影響到蜜蜂食源的多樣性,所以現今許多養蜂者都需要另外為蜜蜂準備蛋白質補充品。不過這個可能性也在經過檢測後排除,同樣的,罹患CCD蜂群的營養狀況並未比健康得來的差。因此單是營養不良無法解釋CCD。

蜜蜂到哪兒去了?-上(Vanishing Bees)

蜜蜂到哪兒去了?-上(Vanishing Bees)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朱芳琳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想喝杯蜂蜜嗎?找蜜蜂就對了!但蜜蜂對於我們的幫助可不是只有提供一杯蜂蜜而已,除非你每天只吃白米飯,否則我們食用的各式蔬菜與水果,都少不了蜜蜂的授粉,才能順利結成果實與製造種子。

近兩年,包括美洲與歐洲等地,陸續傳出蜜蜂集體消失的奇異事件,這有如自然界的CSI犯罪現場劇情,已引起各方人士的重視,同時也讓人們發現,原來我們的糧食如此依賴小小的蜜蜂。以美國為例,蜜蜂每年的產值達150億美元,1/3的作物須仰賴蜜蜂傳粉,蜜蜂的消失不僅是一個物種的危機,也是人類糧食的危機。

國際自然保育組織-下(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國際自然保育組織-下(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
http://www.wwf.org/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簡稱WWF)由英國史考特(Peter Scott)爵士於1961年所創辦,他選定貓熊並親自設計成為基金會的象徵;同年7月,史考特爵士聚集了16位學者專家於瑞士開會,發表「The Morges Manifesto」宣言,並於9月11日,正式成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簡稱WWF);其後,WWF 更名為世界自然基金會,但仍延用相同的簡稱;這樣的改變顯示該組織的保育重點由過去單純地保育野生動物物種,提昇到保育整體生態系的完整性。多年來,WWF對環境保護不遺餘力,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國際性民間保育組織。

國際自然保育組織-上(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國際自然保育組織-上(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童禕珊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隨著環境問題的惡化,如何自然資源的保育與永續利用、與世界各國共享環境資源之理念,已成為國際間受到重視的問題。為了達到尊重生命、維護生態系穩定、永續利用自然資源、以及提昇人類生活品質等目的,國際間成立了許多跨國性的保育組織,共同制定許多公約,來協調並規範各國保育政策的發展,這些組織對世界保育工作的貢獻極大,以下列舉二個較具代表性的國際組織,簡介如下: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 )
http://www.iucn.org


  
1984年,由法國政府、瑞士自然保護聯盟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共同策劃成立世界自然保育聯盟(近年來改名為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但仍維持IUCN之簡稱)。IUCN設立的宗旨在於解決並推動世界保育的及相關工作,以期能夠利用科學智識達到兼顧永續利用及改善民眾生活的目的,使人類能在和諧的環境下生活。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