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昆士蘭的「蟾蜍滾出日」談防治入侵種(Alien Invasive Species)

Print Friendly

從昆士蘭的「蟾蜍滾出日」談防治入侵種(Alien Invasive Species)
台北縣崇光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昱儒實習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昆士蘭的「蟾蜍滾出日」
2009年3月28日晚間,在澳洲的昆士蘭開始了「蟾蜍滾出日」的活動,捕捉會散播沙門氏菌,同時也會吃掉本地昆蟲、蛙類的入侵種「甘蔗蟾蜍」,至29日,不論老少都帶著一大袋蟾蜍給專家檢查,經確定後撲殺。

甘蔗蟾蜍是多年前從澳洲引進,為了要吃掉以農作物為食的甲蟲,然而甘蔗蟾蜍因為跳高高度不足,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此外,還在無天敵的澳洲大量繁殖,威脅到本地物種的生存,也因此提出了「蟾蜍滾出日」的活動。

為什麼要舉辦「蟾蜍滾出日」的活動,針對入侵種做防治呢?主要的原因在於這些非本土物種來到此地,因環境適合,又沒有原有棲地的天敵威脅,進而生存下來,大量繁殖並威脅到本地的物種,有時甚至造成特有種瀕臨滅絕,使得生態失去平衡,因此認識入侵種與加以防治,也是維持自然生態的重要措施。

入侵種(alien invasive species)隨人們入侵各地造成威脅
入侵種入侵的方式形形色色,很多時候都是隨著人類有意無意的腳步而來。無意地,在進行各種生物進出口時,沒注意到附著其上的其他生物,例如過去危害台灣的松材線蟲,就是在引入日本琉球松時進入台灣的,又恰巧台灣本土的松斑天牛能作為其散播於各松樹的媒介,至今仍是森林中的重要問題。

本是善意地引入外來種,卻造成了本土生物的危機,在澳洲,除了最近所知甘蔗蟾蜍的例子,早期英國移民引進了野兔,但是澳洲無野兔天敵,如狼、鷹等,野兔大量繁殖,澳洲政府曾設立鐵絲網也擋不住其快速擴散,更嚴重的狀況是影響到當地物種的生存空間,以及野兔挖洞的習性造成畜牧動物在草原上腿部骨折之情形、或是與畜牧動物搶食,影響當地畜牧產業。

在台灣,本是希望能作為食物的福壽螺,口味卻不符國人,飼養者隨意倒入水域,由於沒有天敵,因此大量繁殖,並以稻作、水中植物、其他螺類為食。植物方面原本要作為造景的小花蔓澤蘭於1980年代未經過審慎評估引入,造成在野外蔓延,覆蓋住許多植物,而被覆蓋的植物,其光合作用功能受影響,最後死亡。

其他有意引入的例子,是人們飼養的寵物,特別是一些珍貴、少見的寵物,一開始認為新奇而豢養,之後卻隨意棄養在野外山林、湖泊。又或者是觀念不正確的放生行為,這些都一再威脅到本地原生物種的生存。

防治入侵種的策略
瞭解了入侵種的威脅,台灣也效法國際策略,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在2005年11月提出「臺灣推動防治入侵種生物危害政策措施」,其中的已著手重點工作包括:1.建立跨部會管理機制;2.加強入侵種生物防治;3.積極防範國外危險性生物入侵;4.加強寵物店販售生物之管理。

有了既有的基礎,台灣在未來防治入侵種的重點項目則有:1.加強民眾對外來種及入侵種的教育宣導,以積極配合政府管理措施;2.強化外來種生物引進(包含建構完善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及環境影響評估體系)、飼養及野放之管理;3.加強走私查緝,預防引進未經核准外來種;4.建立入侵種撲滅行動計畫,定期實施演練,讓各級政府熟悉入侵種撲滅之程序;5.適時修正相關法規,以最先進的方法作為入侵種管理之依據;6.加強國際合作,充分掌握入侵種生物資訊;7.鼓勵入侵種相關議題之研究發展,提供相關管理之改進參考。

結語
對抗入侵種,保護本地生態,政府已經進行相關野放策略,而我們也能從自身生活著手,不選擇非法的外來生物,不隨意棄養、不隨意野放外來種等,在進行任何相關的決定前多思考,讓外來種能在自己的原棲地自在的生活,而不是在異鄉成為被防治的入侵者。

參考資料:
1. 林沿瑜編譯(2009)。滾蛋! 昆士蘭撲殺上千蟾蜍。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WORLD/WOR4/4817858.shtml,檢閱日期:2009/5/3。
2. 陳苓云(2008)。放生棄養嚴重 陽明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恐遭劫。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36526,檢閱日期:2009/5/3。
3. 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5)。臺灣推動防治入侵種生物危害政策措施。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