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定律、學說、假說

碳陽離子

碳陽離子 (carbocation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班一年級翁于婷研究生

只要有學過有機化學的人,一定知道取代反應(substitution reaction),而講到取代反應就不免牽扯到 $$S_N2$$ 和 $$S_N 1$$ 的兩種反應,兩個反應的反應機構不同,所生出的產物也必然不同,而這個關鍵就在於碳陽離子的形成與否。

碳陽離子 (carbocations) 也叫做碳正離子 (英文為 carbonium ion 或 carbenium ion),這歷史要追朔到 1891 年 G. Merling 團隊的研究,他將溴(bromine)加入到環庚三烯 (cycloheptatriene)並且加熱得到一個晶體 $$\mathrm{C_7H_7Br}$$,卻猜測不出其結構,只知道此化合物具有芳香性 (aromatic)。

哈蒙德假說

哈蒙德假說 (Hammond Postulat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生二年級陳培杰

一、簡介

在發生化學反應時,由反應物轉變為產物的途中會經過一個過渡狀態,為反應過程中能量的最大值。所以過渡狀態變成產物、或者沿原途徑變回反應物不需要額外增加任何能量就可以達到,而且轉變過程會釋放出能量。哈蒙德假說(Hammond Postulate)則是利用過渡態與反應物和產物的能量關係來推測出該過渡態的狀態與反應物和產物的狀態何者較相似。

二、哈蒙德假說(Hammond Postulate)

在反應過程中,過渡狀態瞬間消失,沒有任何物理技術可以測得過渡狀態。

而化學反應是分子間發生化學鍵的斷裂或生成。因此科學家推論,過渡狀態應該是反應物的化學鍵發生了部分斷裂並且部分形成新的化學鍵擁有產物的特徵,為同時擁有部分反應物與部分產物的中間狀態。

哈蒙德假說:在化學反應中,過渡狀態最像能量跟他接近的穩定物質。

價殼層電子對互斥理論

價殼層電子對互斥理論 (Valence Shell Electron Pair Repulsion,VSEPR)
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學士生 陳昱勝

一、簡介

價殼層電子排斥理論 (VSEPR) 是一個用來預測單一共價分子形狀的化學理論。透過計算中心原子的價電子數和配位數來預測出分子的幾何形狀。並利用路易士結構式來表示子中所有鍵和孤對電子的位置。

二、基礎理論:

  1. 只有中心原子的價層電子才能夠對分子的形狀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2. 一般而言,在分子或離子內的電子對會以電子對的方式存在分子或離子內。又電子間具斥力,所以,分子或離子內圍繞中心原子之電子對應盡量遠離,使電子對與電子對之間的斥力降至最低,而形成特定形狀。
  3. 分子中的電子對分為未鍵結電子對(lone pair,簡稱 \(\mathrm{l.p.}\))及鍵結電子對(bonding pair,\(\mathrm{b.p.}\))二種:
    (1) 未鍵結電子對:僅受一個原子核影響,電子雲佔較大的空間。
    (2) 鍵結電子對:二個原子核間的鍵結,電子雲呈橢圓形。
    (3) 電子對排斥力大小:\(\mathrm{l.p.}\)—\(\mathrm{l.p.}\) 斥力 \(>\) \(\mathrm{b.p.}\)—\(\mathrm{l.p.}\) 斥力 \(>\) \(\mathrm{b.p.}\)—\(\mathrm{b.p.}\)斥力。
  4. 對於VSEPR理論而言,在一個多電子對(如:雙鍵或三鍵)被視為是一個「單一」的配對。

圓偏光二色光譜

圓偏光二色光譜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um)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二年級黃昱嘉

旋光(Optical Rotation)

通常光源的方向是呈各種方向散射,經過濾鏡偏極化後則變為單一方向且波長連續的光波,稱線性偏振光(linear polarization)。當此平面偏極光通過具對掌特性分子後,會分成左旋和右旋兩道圓偏極光,由於對掌分子結構上的影響,而使得左旋與右旋圓偏極光在折射率上有所差異,因此在重合後會產生附加的相差,從而使得射出的合成線偏光在角度上產生偏轉,這種現象稱為旋光(optical rotation)。而偏振面旋轉的角度稱為旋光度。朝光源看,偏振面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的稱為右旋;偏振面按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稱為左旋。

螯合(Chelation)

螯合(Chelat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化學科陳昭錦老師

螯合是一種金屬離子與陰離子或分子特定的結合方式,涉及單一中心原子與多牙配位基之間形成至少兩個以上的多重配位共價鍵。這類的配位基多半為有機化合物,稱為螯合基(chelants)或螯合劑(chelating agents)。在1920年Mogan & Drew最早使用”有螯的”(chelate)這個詞,衍生自龍蝦或甲殼類動物的大鉗,此名稱暗示多牙基像螃蟹一樣用兩隻大鉗緊緊夾住獵物般箝住中心原子,如此在結構上可形成一雜環,如圖一所示。

圖一:螯合物(取自http://wwwchem.uwimona.edu.jm/courses/chelate.html)

圖一:螯合物(取自http://wwwchem.uwimona.edu.jm/courses/chelate.html)

自然界中的金屬螯合作用(Chelation in nature)

自然界中的金屬螯合作用(Chelation in natur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化學科陳昭錦老師

就生物化學及微生物領域而言,所有的金屬酶其特徵均為金屬與肽或輔基螯合,像血紅素及葉綠素中的紫質環都屬於這類的螯合劑。細菌與其宿主都需吸收微量元素來維持生長,例如鐵是細菌許多必需酵素的輔酶,細菌須吸收它才能啟動這些酵素催化細菌所需的生化反應,以維持存活生長。細菌為了跟宿主競爭環境中少量的鐵,會合成及釋放一種低分子量、對鐵有高親和力的化合物,稱為螯鐵蛋白(Siderophore)。其中Enterobactin是目前已知最強的水溶性鐵離子螯合基,其結構如圖一所示。

圖一、 鐵螯合蛋白Enterobactin的結構

圖一、 鐵螯合蛋白Enterobactin的結構

道耳頓分壓定律

道耳頓分壓定律 (Dalton’s law of partial pressure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氣體大多是混合氣體,例如空氣是成分氣體就包含了氮氣、氧氣、水蒸氣、二氧化碳及惰性氣體等等。在混合氣體中,每種成分氣體都會貢獻了「分壓」(partial pressure),這個分壓即為該氣體單獨存在於與混合氣體相同體積的容器中產生的壓力。

格雷姆定律

格雷姆定律 (Graham’s law )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二年級鄭竹容/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周芳妃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氣體粒子在空間中不斷的運動,使得各種氣體粒子可以經由不斷的碰撞而混合均勻,此現象稱為氣體的擴散 (diffusion)。蘇格蘭的物理化學家格雷姆針對氣體擴散的研究,在1833年先提出了非常有名的擴散定律 (law of diffusion)。後來格雷姆又設計實驗測量氣體的逸散 (effusion)性質,即研究氣體在一定的時間內通過小孔出去的速率與氣體分子量的關係,到了1846年又提出逸散定律 (law of effusion)。

格雷姆的實驗結果顯示,在同溫、同壓下,氣體的擴散速率與氣體逸散速率皆與氣體之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氣體擴散定律與氣體逸散定律常被合稱為格雷姆定律 (Graham’s law )。

亨利定律

亨利定律(Henry’s law)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氣體在溶液中之溶解性質與氣體的分壓有關,此氣體性質可由亨利定律(Henry’s law)來說明:在常溫下,某氣體溶解於某溶劑中的體積莫耳濃度和該溶液達成平衡的氣體分壓成正比。

亨利定律的公式可表示如下: \(e^p = e^{kc}\)

其中: \(e\) 近似於 \(2.7182818\),是自然對數的底數; \(p\) 指溶液上的氣體分壓(partial pressure);\(c\) 是溶液的體積莫耳濃度(molar concentration);\(k\) 則是亨利常數,\(k\) 會因溶劑和溫度的不同而變化。

另論波以耳定律(Boyle’s law)

另論波以耳定律(Boyle’s law)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定律」就是波以耳定律(Boyle’s law或Boyle-Mariotte law),此由波以耳(R. Boyle)在1662年根據實驗結果提出:「在密閉容器中的定量氣體,在恆溫時氣體的壓力和體積成反比關係。」
這裡:$$\mathbf{V}=\displaystyle\frac{k}{P}$$ V 是指氣體的體積 P 指壓力 k 為一常數
人體進行呼吸作用時,其實也是氣體的體積及壓力之間的相互作用。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