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曼 (Marie-Sophie Germain)

Print Friendly

姬曼 (Marie-Sophie Germain)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責任編輯

瑪麗蘇菲‧姬曼 (Marie-Sophie Germain, 1776-1831) 生卒於巴黎。她是十九世紀初法國甚至世界最重要的女數學家。在數論與物理的彈性理論方面皆有貢獻。

姬曼生於法國殷實的中產階級之家,父親經商,後來曾經擔任法國銀行總裁。她成長於新舊交替的法國大革命年代,姬曼的家庭是當時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聚集所,因此姬曼在幼年起就經常接觸政治與哲學上的討論話題。

姬曼本身也沾染了革命的熱情,她以女性的身份從事於當時只有男性數學家從事的數學研究,挑戰當時的社會偏見與時代氛圍。姬曼終身未婚,而且也無法謀得工作。幸好她的家庭在早期雖然一度阻撓她的興趣,但最後卻能終生支持她的數學職志。

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為數學殉身的故事,是姬曼獻身數學的動因,在法國大革命與隨後的恐怖年代中,她孤獨地在她父親的私人圖書室中自修牛頓、歐拉的著作,學習微積分與其他數學,由此可以看出她的聰慧。

革命之後,許多招收平民的優良大學紛紛成立,1794 年,法國綜合理工學院在巴黎成立,這所學校禁止女性就讀,但姬曼靠家庭的關係,取得許多數學課程的講義。在拉格朗日(Lagrange)的課堂上,她用拉白朗(M. LeBlanc)的假名,繳交了一篇分析學的報告,引起了拉格朗日的注意。當知道拉白朗竟然是位女性後,拉格朗日就更加支持姬曼的志業,並引領她參與科學家與數學家的討論圈。後來姬曼也曾與勒讓德(Legendre)通信討論合作解決一些數論上的問題。

不過姬曼最富傳奇的,是以拉白朗的匿稱與高斯通信討論的故事。從 1804 年起,姬曼與高斯多次通信討論數論的問題,高斯經常稱讚這位素未謀面的拉白朗「先生」。一直到 1806 年,拿破崙大軍佔領高斯的故鄉後,姬曼因害怕阿基米德的故事重演,出面求助法國軍方協助保護高斯,她的性別才曝光,高斯也更加尊敬讚揚她。

1808 年姬曼完成她第一個重要的工作,證明 $${x}^5+{y}^5={z}^5$$ 若有整數解,則 $$5$$ 定是 $${x}, {y}$$ 與 $${z}$$ 的因數。這是解決 $${n=5}$$ 費瑪最後定理的重要步驟。1820 年左右,姬曼又證明以她為名的定理,知道對於 $${p}$$ 與 $$2{p}+1$$ 同是質數的情況,對於 $${x}^{p}$$+ $${y}^{p}$$= $${z}^{p}$$ 都有這樣的性質,這樣的質數 $${p}$$ 現在稱為姬曼質數。姬曼也因此能夠證明 $${n}$$ 是 $$100$$ 以下奇質數的費馬最後定理。這是當時兩百年來最大的突破。

從 1811 年起,姬曼連續三次參加法國科學院關於彈性面數學理論的徵獎活動,前兩次她都是唯一的參加者,1816 年她終於獲得大獎,這也是女性第一次獲得法國科學院的大獎。姬曼因此名聲大噪,躋身第一流數學家之林。不過保守的學術圈似乎仍然吝於給她真正的掌聲,她也為此憤憤不平。例如她雖然獲得科學院的大獎,但她卻囿於單身女性無法入內的規定,無法參加學術演講與討論,一直到數學家傅利葉擔任科學院秘書時才解禁。

由於性別的因素,二十世紀之前女性要成為數學家非常辛苦。例如姬曼一生從未獲得正式的數學教育,也為獲得教職,完全靠著她的才情,以及更重要的毅力,在當時帶著敵意的社會中奮鬥。只是因為性別因素,不能得到應有的聲名,誠然是時代的遺憾。二十世紀之後,女性從事數學研究的環境已經有所改善,但仍然不算成功,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There are 2 comments for this article
  1. at 19:24:04

    證明x^5+y^5=z^5若有整數解,則5定是 x,y與 z的因數。
    換句話說,也就是x,y,z是5的倍數對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個成立時,x,y,z會分別是多少呢?還是x,y,z會是無理數?
    今天下午去問數學老師的時候,老師說可能是無理數,和老師交談的過程中又提到費馬定理,老師說沒有證出5次方的,心中有點疑惑。

  2. 科學Online at 15:34:47

    Dear華 您好

    您的提問經由責任編輯回應如下:

    「”黎曼證明的定理(n=5),可解決n=5的費馬最後定理的簡短說明如下:

    考慮n=5時正整數解(x,y,z)中
    x值最小的那些解
    黎曼定裡可以保證
    (x/5,y/5,z/5)也是解,與x的最小性矛盾。
    此論證基本上就是所謂的「無窮遞降法」。”

    謝謝您的耐心。

    管理員 敬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