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張力的現象與成因

Print Friendly

表面張力 (Surface Tension) 的現象與成因
台中縣常春藤高級中學李品慧教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表面張力是使液體表面像一張薄板的特性,因此昆蟲可以在水面上行走,也使得小物體,甚至金屬如針頭,刀片,或錫箔碎片,可以漂浮於水面上,另外,它也是毛細現象的成因。

如果不考慮表面張力,將無法解釋許多物理和化學液體的特性,它控制小質量液體可以產生的形狀,以及液體與另一物質之間的接觸角。

應用牛頓物理學來分析表面張力所造成的力,可精確地預測許多人們司空見慣的液體特性,此外,也可應用熱力學分析相同的力,更進一步地預測液體其他更細微的特性。

表面張力的成因為液體分子與其他不同分子間的吸引力。液體內部,每個分子被各方向的鄰近分子以同樣大小的力吸引著,因此淨力為零;然而在液體表面,液體分子被下方的液體分子拉向內,但沒有被其他鄰近介質(可能為真空、空氣或其他液體)拉緊,因此所有表面的分子主要皆受到向內的吸引力,唯一能抗衡的只有壓縮液體時產生的阻力,此向內的拉力削減表面積,使液體的表面就像拉長的彈性膜,而液體盡可能地拉緊自身直到擁有最小表面積。

另一種說法為,與鄰近分子接觸的分子能量狀態低於未與鄰近分子接觸的分子,鄰界的分子比起內部分子擁有較少的鄰近分子,因此處於較高的能量狀態,為了降低能量狀態,液體必須減少表面積以減少鄰界分子。[1][2]

液體的表面會盡量呈現最平滑的形狀以達到表面積最小化(數學上證明,依據歐拉-拉格朗日方程式,平滑曲線可將表面積最小化),任何彎曲的表面會產生較大的表面積而有更高的能量,因此表面會將其推回以減少彎曲,就像被推上山的球會被推回以減少重力位能。


參考資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rface_tension

參考書目

[1]Pierre-Gilles de Gennes, Françoise Brochard-Wyart, David Quéré (2002). Capillary and Wetting Phenomena — Drops, Bubbles, Pearls, Waves. Springer. ISBN 0-387-00592-7.
[2] White, Harvey E. (1948). Modern College Physics. van Nostrand. ISBN 0442294018.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7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