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Asthma)-上

Print Friendly

氣喘(Asthma)-上
台北縣私立南山中學生物科楊瀅涓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什麼是氣喘
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發作時可導致患者呼吸困難、喘鳴(呼吸時胸腔有共鳴的聲音)、胸悶與慢性咳嗽。嚴重時可能導致窒息。知名歌星鄧麗君就因為氣喘而香消玉殞。
醫學對氣喘的定義,為呼吸道長期的慢性發炎反應。雖然症狀維持相當久,但兒童氣喘病大部份可以痊癒,不能痊癒的人,也可以經由控制症狀後過正常生活。只有當發炎症狀嚴重、且造成呼吸道敏感時,才需要給予積極治療。

氣喘的歷史
氣喘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在皇帝內經就記載「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金匱要略》則以「咳而上氣」及「喉中水雞聲」傳神地描繪氣喘發作的典型症狀。氣喘的英文名稱asthma,詞源來自古希臘文的aazein,意思是「急促的呼吸」。

西元前45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木馬屠城記》中首先使用氣喘這個名詞,他認為結合氣喘的痙孿多發生在裁縫、釣魚者和鐵匠身上。在西元二世紀,古希臘醫生蓋倫(Galen)寫了關於氣喘的文章,他注意到支氣管阻礙會造成氣喘,雖然這個觀察具有突破性,但蓋倫用葡萄酒混合貓頭鷹血液治療氣喘並無確切效果。

西元1190年,中世紀身兼猶太教教士、哲學家與醫師的摩西˙邁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根據行醫經驗,描述病人氣喘的症狀,他建議病人充分睡眠及攝取足夠營養,並避免刺激性食物,作為預防及治療氣喘的方法。在17世紀,伯納迪諾˙拉馬齊尼(Bernardino Ramazzini)注意到了氣喘和粉塵的關連、並提出運動會誘發氣喘。20世紀開始,醫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來治療氣喘;直到60年代才發現,氣喘不僅是單純的支氣管收縮,而是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因此又將消炎藥加入療程之中。

相關文獻:請參閱氣喘(Asthma)-下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