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姆定律

Print Friendly

歐姆定律 (Ohm’s Law)
臺中縣常春藤高級中學物理科 李品慧教師

歐姆定律(Ohm’s Law)說明在同一導體中,電流密度正比於電場強度,且正比於物質的電導率,其數學方程式如下:

$$J=\sigma E$$($$J$$ 為電流密度,$$E$$ 為電場強度,$$\sigma$$ 為電導率)

從宏觀的電子電路系統來看,歐姆定律可簡化為一般所熟悉的形式:

$$I=V/R$$

通過某導體兩端的電流 $$I$$ (以安培為單位),正比於二端的電壓差 $$V$$ (或壓降,以伏特為單位),且與二端電阻 $$R$$ (以歐姆為單位)成反比。然而我們所熟悉的 $$I=V/R$$ 只適用於一些簡單的狀況。電壓差 $$V$$ 又稱為壓降,有時可簡記為 $$E$$ 或 $$U$$。[1]

物理學家格奧爾格-歐姆(Georg Ohm)在1827年的著作中提出歐姆定律,描述他在簡單電路上用不同長度的電線,對所外加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測量的結果,他提出比上式較些微複雜的方程式來解釋其實驗結果。上述方程式是歐姆定律的現代式,它一直到歐姆被定義後才出現。在歐姆(Georg Ohm)之前,亨利卡文迪西(Henry Cavendish)也曾在實驗中發現電流與外加電壓成正比,但他並沒有將他的發現告訴當時的科學家。[2]

在某個範圍的電流和電壓下,大部分電阻器的電阻值是常數。當電阻器在這樣的情況下被使用,這個電阻即可視為歐姆裝置,因為在此範圍內,單一數值即可描述此電阻器的阻力行為。當足夠高的電壓外加於此電阻,而產生一個高電流驅動它時,它將不再是歐姆裝置,因為此時量得的電阻值通常會比標準情況大。


參考資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Ohm%27s_Law

參考書目

[1]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Fortieth Edition, p.3112, 1958
[2] Electricit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11).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