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獎(The Shaw Prize)的選擇和名聲

Print Friendly

邵逸夫獎(The Shaw Prize)的選擇和名聲
知識通訊評論第69期

 

天文學獎頒給了根舍,他發現並證明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

第五次頒獎的邵逸夫獎,在天文科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以及數學科學方面挑選了六位傑出科學家得主。嚴謹的作業,高額的獎金,但是獲得的矚目仍然有限。

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東方的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六月十日在香港宣佈第五年的得主。三個獎項中的天文學獎,頒給了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物理系教授根舍 (Reinhard Genzel),表彰他發現並證明我們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的傑出貢獻。

五十六歲的根舍是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學會院士。他的貢獻主要是庚續林登貝爾(Donald Lynden-Bell)和里斯(Martin Rees)一九六九年提出的銀河系可能有超大質量黑洞理論。但當時因銀河系中心被星際塵埃遮擋,缺乏觀測證據,只能探測到很暗弱的一個無線電波源。

根舍發展出最先進的天文設備,持之以恒對銀河系中心進行長達數年的觀測,終於領先的獲得確切證據,發現在銀河系中心有一個黑洞,質量是太陽質量的數百萬倍。

根舍的發現可說是為林登貝爾和里斯挑戰性的猜測,找到了堅實證據。目前科學界已公認超大質量黑洞是星系核心輻射的來源,在星系形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一半頒予魏穆特Ian Wilmut)和坎貝爾,表彰他們在逆轉哺乳類動物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重要發現。

今年的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一半頒予魏穆特( Ian Wilmut)和坎貝爾( Keith Campbell) ,另一半頒予山中伸(Shinya Yamanaka) ,表彰他們近期在逆轉哺乳類動物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重要發現,不但開拓了我們對發生生物學的了解,也為治療人類的疾病和改進農業生物技術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六十四歲的魏穆特和五十四歲的坎貝爾在愛丁堡附近的羅莎林研究所共事多年,研究專注於利用實驗室的手段,揭示綿羊從卵到出生這一階段的早期發育生理學問題。他們的研究工作是先利用綿羊的胚胎細胞複製了一對羔羊,後來也將胚胎細胞,綿羊胎兒細胞和成年綿羊體細胞的核移植入取自母羊的受精卵。

在這些儘管成活率很低,但依然獲得存活的羔羊中,最受到矚目的一隻被命名為桃莉的複製羊,這隻羊是利用成年綿羊乳腺上皮細胞,以細胞核轉植技術複製而成的第一隻哺乳動物。後來他們又複製了一隻帶有人類基因,名字叫做Polly的綿羊。這項工作證明了複製前可以把人類基因插入轉植綿羊DNA中,用以生產對人類有價值的蛋白質。

現任日本京都大學前沿醫科研究所教授的山中伸,同時也在美國舊金山的格拉斯通心血管疾病研究院以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解剖學從事研究,他主要研究方向是對成年體細胞進行胚胎幹細胞功能再塑。

山中伸(Shinya Yamanaka)利用病人自身皮膚細胞來獲得可遺傳操作多能幹細胞以治療疾病,這避免了移植免疫排斥的問題,造成治療性複製的一大進步。

山中伸在魏穆特和坎貝爾的研究基礎上,系統性地分析了幾百種在胚胎細胞和體細胞表達有差異的基因。兩年前他的研究結果顯現只要引入四種基因,就可以將成年小鼠皮膚細胞誘導成為胚胎樣細胞,他稱之為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這一成果震驚了科學界。

接著他更進一步證明這些多能幹細胞可以產生具有完全繁殖能力的小鼠,證明這些細胞確實是多能性的。去年十一月,山中伸實驗室和威斯康辛大學實驗室同時宣佈,人皮膚成纖維細胞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誘導成為多能幹細胞,證明該方法的同樣適用於人成纖維細胞。

在山中伸的發現基礎上,其他實驗室以動物實驗證明利用此一方法來治療小鼠模型的鐮刀型貧血病和帕金遜綜合症的可行。雖然此一方法要用於人類疾病的治療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是他的發現開啟了利用病人自身皮膚細胞來獲得可遺傳操作多能幹細胞以治療疾病的大門,這就避免了移植免疫排斥的問題,造成治療性複製的一大進步。

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委員會認為,獲獎科學家在最近十五年所做出的里程碑式的貢獻,將幹細胞的研究帶到一個全新的時代,將使全人類因而獲益。

今年的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平均頒予阿諾德( Vladimir Arnold)和法捷耶夫( Ludwig Faddeev),表彰他們對數學物理廣泛及影響深遠的貢獻 。

七十一歲的阿諾德,是俄羅斯莫斯科Steklov數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及法國巴黎大學講座教授,也是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他和莫哥洛夫(Andrei Kolmogorov)以及莫塞爾(Jurgen Moser)一起提出所謂的「KAM理論」,對動力系統的穩定性,特別是對行星繞太陽運行的研究,作出了基本性的貢獻,也為後繼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坎貝爾( Keith Campbell) 的工作證明了複製前可以把人類基因插入轉植綿羊DNA中,用以生產對人類有價值的蛋白質。

阿諾德也在古典力學和拓撲問題的關聯方面提出了許多極具成果的觀點,這其中包括最近才解決的著名「阿諾德猜想」。另外在古典流體力學中,阿諾德於歐拉(Euler)、亥姆霍(Helmholtz)以及凱文(Kelvin)的奠基工作幾世紀後,再做出了另一重要的突破,這項工作也為近期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七十四歲的法捷耶夫為俄羅斯聖彼得堡Steklov數學研究院的歐拉國際數學研究所所長,也是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及法國科學院院士。

法捷耶夫對量子物理的發展做了許多重大貢獻,著名的「非交換規範場論」是現代關於次原子物理研究工作的基礎。法捷耶夫和波波夫(Boris Popov)一起指出了對「非交換規範場論」的正確量子化方法,根據這個方法,特霍夫特(Gerardus ′t Hooft)和韋特曼(Martinus J.G. Veltman)做出了進一步的工作,並因而獲得一九九九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法捷耶夫也和帕夫洛夫(Valentin Pavlov )一起發展了優美的二維可積系統理論的量子形式,這在固體態物理及弦理論中近期提出的模型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應用。

阿諾德( Vladimir Arnold)提出的「KAM理論」,對動力系統的穩定性,特別是對行星繞太陽運行的研究作出貢獻。

在偏微分算子散射理論的應用中,法捷耶夫在數論和著名的「黎曼假設」之間,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聯繫。

法捷耶夫的研究工作與楊振寧最重要的「楊–密爾斯規範場論」關係密切,許多楊振寧相關的研討會,法捷耶夫都是主要科學報告者,上回是去年十一月在新加坡舉行的楊振寧八十五歲研討會 (參看《知識通訊評論》六十一期〈楊振寧的真心〉) 。楊振寧十分推崇法捷耶夫的科學貢獻,並指出許多人認為一九九九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應該包括法捷耶夫。

頒獎五年的卲逸夫獎,給獎得主的提名和選擇作業是比照諾貝爾獎的辦法,過程也極其嚴謹,五年來挑選的得主都有極高的水準,而卲逸夫獎每一獎項一百萬美金的獎金,比起諾貝爾獎也不惶多讓,但是顯然並沒有得到較多的矚目。

這種諾貝爾獎迷咒,不只發生在卲逸夫獎上,創立已逾二十年的日本國際賞,或是今年五月才在挪威奧斯陸頒發的第一屆卡夫利獎(Kavli Prize) ,也是一樣。

日本國際賞獎金四十五萬美金,得主也較少,卡夫利獎頒給天文物理、奈米科學與神經科學三個領域的優秀科學家,每個獎項獎金和卲逸夫獎一樣,也是一百萬美金。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