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Print Friendly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台中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所謂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也可稱為電子標籤是指利用射頻(radio frequency)達到資料存取比對的功能,其中射頻指的是波段在3 kHz~300 GHz、9 kHz~300 GHz及10 kHz~300 GHz的無線電波。因為是屬於無線電的一種,因此也有電磁波不易受到電磁場干擾的優點,再加上使用時,不必藉由機械接觸,因此更能加快貨物通過的速度。

上圖為美國沃爾瑪超市(Wal-Mart Stores, Inc.)現正使用中的射頻識別標簽(tag)。 射頻識別系統主要可以分成三種:主動式射頻識別標簽(active RFID tags)、被動式射頻識別標簽(passive RFID tags)與電池輔助被動式射頻識別標簽(battery assisted passive RFID tags,BAP)。 我國在射頻識別的發展也不遺餘力,經濟部在97年特別在南港軟體園區關貿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特別設立射頻識別應用中心,目的在培育射頻識別系統人才與獎勵射頻識別產品開發,因此射頻識別在無線通訊而言,可以說是相當熱門的一項產業。 美國自從遭遇911攻擊後,特別加強海關輸入人員、貨物的檢查,但是隨著檢查轉趨嚴格,自然會影響進出口的貨物流量,因此自動化的呼聲也就因應產生。在CSI(Container Security Initiative)的規範中,射頻識別所做成的電子封條(e-seal)也有ISO 18185的規範,其內容為: 1.類型:主動式RFID標準,一次性使用之電子封條標準。 2.適用頻率:UHF(433 MHz)和微波(2.45 GHz)頻率。 3.空中協定:僅能讀取。 國內目前在企業應用方面,有名的是統一超商(seven eleven,7-11)的電子錢包(I cash);另外在醫院系統病人辨識、低溫物流之智慧紙箱(smart case)、考勤辨識、電子錢包、電子護照(e-passport)、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不過台灣目前使用的ETC是屬於較少人採用的紅外線系統)…等領域有多所應用。目前在自動辨識系統(Auto ID)有射頻識別與條碼(Barcode)兩大系統,其中條碼因成本便宜,故在低階辨識領域,短時間內仍未必會被射頻識別所取代。

參考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RFID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