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磯山脈的中段是如何形成的?

Print Friendly

洛磯山脈的中段是如何形成的?(How the Rocky Mountain Range Got Its Midsection)
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地球科學科邱宇平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洛磯山脈沿著北美西部延伸,是地球上最長的山脈之一。雖然地質學家已經瞭解山脈北段和南段是如何形成的,但洛磯山脈的中段─從懷俄明州到新墨西哥州─的成因仍還是個謎。現在,這個長期困擾科學家的問題可能已經得到答案,這也能解釋在科羅拉多州盛產的白銀、黃金等礦藏。

最初的洛磯山脈形成於 6600 萬前到 7500 萬年前之間,北部和南部的山脈出現在 200 公里的大陸西岸,沿著今日的喀斯開特山 (Cascade Range) ,發生大規模的火山作用而形成,喀斯開特山從卑詩省 (British Columbia) 向南延伸到北加州。

但洛磯山脈的中部在內陸形成,將近1000公里。科羅拉多大學地質學家 Craig Jones 指出,現代沒有類似的情況可以模擬這種造山運動。雖然今日的喜馬拉雅山正是在內陸形成,但這些山脈是由於印澳板塊隱沒、碰撞歐亞板塊而形成。但洛磯山脈開始形成時,並沒有陸塊碰撞進入北美的西部;相反的,太平洋板塊密度較大,向東移動,隱沒沉入較輕的北美板塊之下。

在此之前,各個研究小組就曾經提出:板塊隱沒到北美之下,再從地函往地表浮上來。由於板塊沿著地殼下層向東推擠時,會刮掉已經固化地殼上的大量物質。但是 Jones 認為這個解釋不符合這幾年發現的地質證據。在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岩漿,藉由隨後的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若根據這個假說,岩漿內應該包含零星的從板塊刮下的物質。但是據說這些物質在板塊通過後,仍留在原處,即岩漿內沒有發現這些物質,所以 Jones 認為假說是錯誤的。

現在,在二月號的《Geosphere》期刊中,Jones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隱沒的板塊下滑到懷俄明地盾 (Wyoming craton,北美板塊中的一部分)之下,摩擦使其下的地函流動,通過向下凸出的地盾,造成零星的地殼被向下拉入。應力藉由這股流動影響地殼,再加上遠方板塊碰撞的壓力,使地殼破裂。這個弱點在之後也成為造山運動的中心,Jones 說:「一但開啟這個過程,板塊的作用要持續下去就比較容易。」

威斯康辛大學曼迪遜分校的地質學家 Basil Tikoff 認為新假說並不簡單,但它是合理可行的,能夠和我們所知的地質記錄吻合。

除了闡明洛磯山脈如何形成?為什麼在此處形成?新的模型也有助於解釋大量金、銀等礦產分布在科羅拉多州。大量的熔岩流流經地表,礦物集中在狹窄的礦化帶,創造了豐厚的利潤。

 

參考資料:
1. 來源文章: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 … nge-got.html?ref=hp

There is 1 comment for this article
  1. 黃翊愷 at 00:37:33

    最長的山脈是安地斯山脈喔~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8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