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Porcelain)

Print Friendly

瓷器(Porcelain)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周煜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瓷器是一種將未加工的材料加熱而成的陶器材料,一般包括高嶺土形式的黏土,窯中的溫度在攝氏1200 度(華式2192度) 到攝氏1400度 (華式2552度)之間。瓷器的韌性、力量、和半透明度主要來自於高溫下被焙燒主體中的玻璃和礦物多鋁紅柱石。
瓷器現在的名稱源於與它相似的瑪瑙貝殼,早期義大利語瓷器的稱呼為porcellana,來自女性的porcellano及小母豬(源於貝殼與豬的背面相似)。與瓷器相關聯的屬性包括低滲透性和彈性;大量的力量、硬度、玻璃質、易碎性、蒼白、半透明度和共鳴,並且對化學攻擊和熱衝擊具有高抵抗力。
就貿易目的來說,「歐洲聯合命名組織」給瓷器的定義是:「完全地玻璃化、 堅硬、不滲透性的(甚至在上釉以前)、白色或人為上色、透亮(有可觀厚度的除外) 並且能產生共鳴。」但是,瓷器這麼名詞缺乏一個普遍定義和「以毫無系統的方式被應用在不同種類但只有某些共同表面特性的物質上」(Burton 1906) 。
瓷器被用來製造桌子、廚房、有益健康、和裝飾品;很好的藝術商品和瓦片。瓷器對電段的高抵抗性讓它成為一個優秀的insulator 。牙瓷並被使用做成假牙、蓋子和皇冠。

範圍、材料和方法:
範圍:
瓷器最普遍的用途是在藝術品的創作及更加功利的商品生產上。想要區別粗陶器和瓷器是困難的,因為這取決於這個名詞如何被定義。瓷器的一個有效有用的定義有可能包括廣大範圍的陶瓷商品,包括一些有可能被分類為粗陶器的商品。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