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古老、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 – 潘氏澎湖鱷簡介

Print Friendly

台灣最古老、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 – 潘氏澎湖鱷簡介
國立馬公高中地球科學許志鵬老師(澎湖縣文化局博物組/澎湖縣自然學友之家 志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古生物專家策展的《史前巨鱷:潘氏澎湖鱷特展》,自2009年3月31日起在澎湖縣文化局科學館開放參觀,展示內容涵括了「時間與空 間」、「血緣與系譜」、「潘氏澎湖鱷介紹」、「石破天驚大事證」、「科學發掘、復原、保存與典藏」、「疱丁解鱷,遊刃有餘」、「馬來鱷多樣性與古地理分 佈」以及「為什麼?給我一個答案」等主題,兼具科學普及、知識傳達與休憩娛樂效果。

1.發現
2006年3月25日,媒體首度批露,在澎湖西嶼的內垵遊憩區,一位怪手駕駛潘明國先生,在乾潮時低潮線附近玄武岩下方(圖1中央)的砂層凸出物,發現大 牙齒化石,以為恐龍而將其挖出。見報後,澎湖縣文化局請台中科博館古生物專家到澎湖鑑定,因為這化石比低潮線附近最老玄武岩(1千4百萬年前噴發)更早更 老,將會是台灣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化石,而且最完整。雖然整體保存率近70%,但是如果由專家來挖會更完整,因此,這事件教導我們,發現珍貴的化石,記得通 報博物館,請專家來挖。專家來挖之前,寧可讓化石保存在地層或水中,任意開挖,會破壞太多,光擺著也可能乾裂風化。

2.命名
古生物專家由分類鑑定標準的頭骨初步確定是馬來鱷家族,再根據現生馬來鱷,來復原澎湖鱷散失的尾椎或骨骼,根據骨骼構造對稱復原。澎湖鱷和馬來鱷家族在頭 骨有2點不同,(圖2),上方頭骨接縫史氏馬來鱷成三角,澎湖鱷較平行;從嘴內看上頭骨,史氏馬來鱷內鼻孔圓形,澎湖鱷內鼻孔三角形且邊緣凸出。因此命名 為新種–潘氏澎湖鱷,以紀念發現者的無私貢獻,以及在澎湖地層中發現標本。現生史氏馬來鱷成體約3m,澎湖鱷復原後約5m,所以展示題目為–史前巨 鱷。此標本為復原後的複製標本,原始修復標本仍在科博館的恆溫恆濕櫃中保存。

3.重要意義
根據含化石砂岩層的古孢粉,定年約在1千5百萬年前至1千7百萬年前,確定潘氏澎湖鱷為目前台灣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化石,也是唯一完整保存地層中的鱷化石骨 骼,可為古動物名錄填補關鍵性的空缺。澎湖鱷(指示淺水沼澤潟湖環境)、其身旁的哺乳動物頭骨化石,與古孢粉化石的進一步分析,對澎湖古地質環境、古生態 與動物行為有更深入的了解。

4.澎湖能否再發現其他鱷魚/恐龍
在澎湖相同年代的沉積岩層再發現鱷魚化石是很有可能的,但古生物學家跟考古學家不一樣,人多群聚居住埋葬,常會在新發現遺址週邊開挖考古。古生物學家不太 會這麼做。通常重要的新化石發現,可能90%以上都是業餘的,不小心挖到、踢到、撿到,很少是古生物學家有計畫的開挖到的。至於中生代的恐龍化石,不會出 現在新生代的澎湖和台灣西部地層裡的。

5.澎湖水道動物化石群
在台灣海峽澎湖水道常有漁民底拖網拖到脊椎動物骨骼,這些年代大概是10萬年內。在台南菜寮和台灣海峽常見到有德氏水牛、古菱齒象、鹿、甚至鱷。因為最近 百萬年氣候有冷暖,最近一次冰河期最冷時大概是2萬年前,台灣海峽海水面可能下降120公尺,大陸和台灣相連,南方的澎湖水道就是古河流出口,可能成為動 物活動的天堂,所以容易發現動物遺骸。

澎湖縣文化局科學館1樓有《史前巨鱷:潘氏澎湖鱷特展》,在2樓的澎湖自然學友之家,也有展示相關澎湖水道動物化石群模型和標本,另外有豐富的澎湖地質標本、精美礦物、動植物標本和科學玩具,歡迎大小朋友一起來動手動腦,享受探索樂趣。

參考資料:
1.《史前巨鱷:潘氏澎湖鱷特展》及開幕新聞稿 。
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程延年 博士口述。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