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e字源(The Etymology of Sine)

Print Friendly

Sine字源(The Etymology of Sine)
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單維彰副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單維彰副教授責任編輯

摘要:簡述「正弦」的觀念及符號,從希臘,經阿拉伯、拉丁文到英文的文字演變。

英文本來有 $$\text{sin}$$ 這個字,讀  $$/s\iota n/$$,是(宗教、道德方面的)罪惡的意思。可是,正弦的 $$\text{sin}$$ 其實是 $$\text{sine}$$ 的縮寫(雖然並沒有縮掉很多),讀  $$/ sa\iota n /$$。而這個英文字,是從拉丁文 $$\text{sinus}$$ 簡化而來。而 $$\text{sinus}$$ 又是什麼意思呢?以下就講這一段故事。

古典的希臘數學所討論的是「弦」(chord)函數,也就是對應圓心角 $$\theta$$   的弦長;我們姑且將它記作  $$S(\theta)$$ ,如下圖。

有些書籍資料,說希臘數學家或天文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西元  85-165)製作了「正弦函數表」。其實他做的是解析度為半度的「弦表」,也就是 $$S(0.5^{\circ})$$、$$S(1^{\circ})$$、$$S(1.5^{\circ})$$、$$S(2^{\circ})\cdots S(180^{\circ})$$ 的近似值。至於他的弦表的「精確度」就不容易說明,因為當時用的是六十進位的分數(Sexagesimal System,也就是 $$1$$ 度 $$60$$ 分,$$1$$ 分 $$60$$ 秒的等分制度),大約可以說精確至小數點下四位。

印度人在西元第五世紀發展出「半弦」的觀念,先計算半個圓心角(也就是對同弧的圓周角)所對應的半根弦,而其兩倍就是弦長了。所以,我們今天說的「正弦」其實是印度人的「半弦」。

我們不會寫印度文字,用英文字母拼其近似的音,就是 $$\text{jya-ardha}$$,而經常簡記作 $$\text{jya}$$。印度的數學家發明了比托勒密更高明的估計半弦值的方法,並且製作半弦表,主要是供天文觀測使用。用今天的符號寫,就是

$$\displaystyle S(\theta)=2~jya(\frac{\theta}{2})$$

如果我們令圓周角的其中一邊是圓的直徑,則弦和兩個邊形成直角三角形,如下圖。這就是我們將圓上的問題轉換成直角三角形問題的來源了。

就如同「阿拉伯數字」一樣,印度的「半弦」也傳到了阿拉伯。我們也不會寫阿拉伯文字,用英文字母來對應,阿拉伯翻譯了印度的 $$\text{jya}$$,變成他們的 $$\text{jiba}$$。阿拉伯人比印度人更進一步,發現了 $$\tan\theta$$   的用途,於是除了計算並製作半弦表以外,也製作了正切表。

在歐洲所謂的「十字軍東征」之後,西方學者透過掠奪回去的書籍逐漸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了令他們「耳目一新」的數學。而當時的阿拉伯文明,其實遠高於所謂的西方。當時的阿拉伯,融會貫通了希臘和印度的數學和科學知識,並以阿拉伯文記述在書籍上;而當時的歐洲才剛開始要從「黑暗時期」走向曙光。

西方的學者,當時可以說都是僧侶或者靠著修道院生活和工作的人。他們有少數人學會了阿拉伯文,就負起將阿拉伯書籍翻譯成拉丁文的責任;當時的歐洲共同語文是拉丁文,也就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文。

因為 $$\text{jiba}$$ 不是阿拉伯生活或文學中的用字,而且就像我們把 $$\text{sine}$$ 縮寫成 $$\text{sin}$$,$$\text{jiba}$$ 又經常被縮寫成 $$\text{jb}$$。所以,可能有某位負責謄寫的寫字僧把 $$\text{jiba}$$ 誤寫成 $$\text{jaib}$$,或者有某位負責翻譯的僧侶把 $$\text{jiba}$$ 誤會成 $$\text{jaib}$$。總之,願他們的靈魂安息。

而 $$\text{jaib}$$ 就是一個阿拉伯字了,意思是「山凹」。修道院的僧侶或許不知道書的內容是在計算「半弦」,也可能不明白「半弦」和「山凹」有何關係?總之,這位修道院高閣內的僧侶,出於我們或許可以想像的原因,用了 $$\text{sinus}$$ 這個字來翻譯 $$\text{jaib}$$。$$\text{Sinus}$$ 這個拉丁字有幾個意思,當時最可能被引用的意思,是女性上半身某處所形成的「山凹」;想必讀者一定知道,就是「乳溝」的意思(後來又俗稱為「事業線」)。$$\text{Sinus}$$ 的拉丁文發音類似「希努斯」。

現在我們知道,其實 $$\sin$$ 的本義來自印度文的「半弦」,而它的拼音來自拉丁文的「乳溝」。至於 $$\cos$$ 就是 $$\text{complementary sine}$$ 的縮寫,它就是「餘角的半弦」的意思,讀作 $$/kosa\iota n/$$。為了將 $$\sin$$ 和 $$\cos$$ 相對而稱,中文就把一個稱為正弦,而另一個稱為餘弦了。

關於這段數學史,推薦閱讀《溫柔數學史》,博雅書屋出版。關於十四世紀那個時代的修道院、藏書閣、寫字僧以及他們的生活環境,推薦閱讀一部頗注重考據的小說《玫瑰的名字》,皇冠出版。

向前連結:正弦、餘弦

參考文獻

  1. 洪萬生、英家銘、HPM 團隊譯,溫柔數學史,博雅書屋,97 年5 月。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9 − = 1